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
本文关键词: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生态学 生态因子 教师专业意识 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改革 培养学生 学生意识 批判意识 合作意识 发展意识
【摘要】:教育生态学自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但对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因子——教师的生态学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当前教师专业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使教师强化合作意识、发展意识、批判意识及学生意识等,有助于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生态学 生态因子 教师专业意识 教育生态系统 教育改革 培养学生 学生意识 批判意识 合作意识 发展意识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1]我国对教育生态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吴鼎福、任凯等学者的努力下,现已发展成为我国教育科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啸虎,陈玉梅;走向两性平等——教育公平性别视角的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朱绍友;当前青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隐忧与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陈素霞;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兰军瑞;;高校班级民主化改革新模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王吉;刘训飞;;网络中的虚拟同辈群体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4期
7 尚超;美国“家庭学校”学生社会化问题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8 杨东平;;从权利平等到机会均等——新中国教育公平的轨迹[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9 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玲;胡涌;粟俊红;张仕固;柳晓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概述[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胡涌;柳晓玲;张仕固;王玲;粟俊红;;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架[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毛勇;;人口学视角下中国高等教育规模速度发展过程中的反思[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素萍;论课堂交往[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粟高燕;中学英语课堂美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冠新;法治的信仰与法律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金龙;西北贫困地区小学校本师资培训研究与实验[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9 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鼎福;;“生态学”基础知识及教学[J];江苏教育;1981年02期
2 徐莉;生态学简介[J];兰州学刊;1984年03期
3 张占耕;;系统方法与农业经济机制[J];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04期
4 克雷明;蒋晓;;教育生态学的趋向[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6年01期
5 邓维书;对新编初中植物学第三篇的几点商榷意见[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S2期
6 李荣同;边坡废石场植被恢复初探[J];抚州师专学报;1988年03期
7 欧阳柳;北海市海滨蟹类的初步调查[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8年01期
8 王锡华;从生态学现状谈青州市西南青石山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S1期
9 吴鼎福;教育生态学刍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10 王刚;;人类生态位[J];西北人口;198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波;时红;;干旱荒漠地区水资源综合管理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2 马志军;丁长青;李欣海;翟天庆;路宝忠;;朱瀗冬季觅食地的选择[A];稀世珍禽——朱瀗——’99国际朱瀗保护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胡海清;;绿色防火与黑色防火是现代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A];中国消防协会年会面向新世纪消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夏明忠;;论提高蚕豆产量的生态生理基础[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5 彭宜本;刘家驹;罗国光;;生态环境与葡萄栽培:葡萄栽培区域化研究理论与评价[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6 郑金土;徐嘉雄;蒋国强;;不同生态条件下柏牡蛎蚧对杨梅的危害程度[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7 陈四维;马宝琨;李振忠;袁小乱;;几种果树扦插繁殖试验再报[A];河北省果树学会第七届、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1981年
8 张建红;刘田福;武冬梅;;光照周期对啮类实验动物影响的研究[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0年
9 杨振才;牛翠娟;孙儒泳;;爬行动物卵孵化的生理生态学研究[A];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10 唐正任;赵德碧;孙立新;;蛇岛蝮蛇种群增殖途径的研究[A];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第8辑)——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第四届国际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恺农学院 杨荣金 周天生;巴戟天的种植技术[N];广东科技报;200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 穆光宗;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3 ;干热河谷种葡萄[N];云南日报;2001年
4 山东省滨城区水产局 张文革;单胞藻敌害生物的防治措施[N];中国海洋报;2002年
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处 马常宝;谈谈微生物肥料[N];河北科技报;2002年
6 记者郭姜宁特约通讯员高国强;用树木数说古今气候变化[N];科技日报;2002年
7 张涛;硬壳蛤成养殖新宠[N];农民日报;2002年
8 李广荣等;中药柴胡标准生产技术规程[N];山西科技报;2002年
9 李国昌 秘晓东;守望兰州城市生态[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教授 吴忠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N];中国人口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淑江;胶州湾生态系统主要生态因子的长期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2年
2 张旭;农牧交错区饲用玉米双穗形成机理及“早双高”技术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3 徐莉;新疆阜康地区重要荒漠植物自然种群生态遗传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4 李珊;金钱槭属植物保护遗传学与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韩照祥;陕西地区栓皮栎种群区域变异性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傅建炜;黄曲条跳甲田间种群药剂敏感性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4年
7 李玉偿;环境与人:江南传染病史研究(1820-1953)[D];复旦大学;2004年
8 马富裕;棉铃发育及纤维品质形成的生态效应与模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周爱国;中国西北干旱区额济纳盆地地质生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10 王赞;柠条锦鸡儿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松莲;塔拉生态适应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李英翠;教育生态环境中的文化生境[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毕伟娜;哈尔滨市蔷薇科植物景观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4 王庆江;光照、温度、CO_2、水分等生态因子对赞皇大枣光合作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5 祝传书;麦红吸浆虫幼虫滞育前后的变化及生态因子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赵安玖;四川省核桃品质生态及区划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7 左莉;产业转型中价值转化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陆正和;蚤状(氵蚤)繁殖生物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勇;城市扩展的自然生态评价导向研究——以无锡市为例[D];重庆大学;2003年
10 陈爱国;水稻芽鞘伸长速率的基因型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116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16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