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13:47
本文关键词: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研究
【摘要】: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受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等的影响,呈现出权力下放的趋势,确立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那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评价,也由此得到了全新的认识,渐渐呈现出多元主体协商对话的评价情境。这就为最了解课程情况的一线教师提供了参与课程评价的机会,把教师从长期处在课程评价的被动地位上解放出来,成为课程评价不可或缺的主体。 本文从解读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内涵入手,强调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进行的评价活动,即是对课程全过程的评价。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是以批判反思为基础,从教师的视野理解和分析课程,然后将自己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发声于他人,再进行课程评价对话,在对话中重新理解课程,在理解中内化评价,在评价中得以提升的过程。论文还分析了教师参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接着从解释学和交往实践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哲学基础,从后现代课程观和主体性课程观的角度分析了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教育学基础。 在我国的课程评价实践中,教师的参与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试着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现存问题,并从教师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批判反思、协商对话”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本研究对教师参与课程评价进行了构想。先是探索性地提出了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四项原则:内化原则、同步原则、渐进原则和简化原则。然后分析了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主要任务:理解性评价课程标准、对话性评价课程内容,发展性评价课程实施,反思性评价课程结果。接着试探性地提出了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实践程序:无声评价、有声评价、集体评价和内化评价。最后,在保障方面,提出了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权力、能力、资源和机制四项保障。期望由本文的探讨能对目前的课程评价提供更多元的想法和做法,协助教师成为课程评价的主体,进一步由课程评价引导课程发展。
【关键词】:教师 参与 课程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论8-24
- (一) 问题的提出8-11
- (二) 研究现状11-22
- (三) 研究意义22-23
- (四) 研究方法23-24
- 一、解读教师参与课程评价24-38
- (一)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内涵24-32
- 1. 概念的界定24-28
- 2. 教师与课程评价的关系28-31
- 3.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范围31-32
- (二)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必要性32-35
- 1. 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评价32-33
- 2. 三级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参与各级课程评价33-34
- 3. 课程评价对话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积极的参与34-35
- (三)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可能性35-38
- 1. 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前提条件35-36
- 2.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为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提供了现实基础36
- 3. 课程评价中多主体的参与促使教师的参与成为可能36-38
- 二、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38-56
- (一) 哲学基础38-48
- 1. 哲学解释学38-42
- 2. 交往实践理论42-48
- (二) 教育学基础48-56
- 1. 后现代课程观48-51
- 2. 主体性课程观51-56
- 三、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现状分析56-77
- (一)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现状调查设计56-57
- 1、调查目的56
- 2、调查对象和方法56-57
- (二)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57-71
- 1.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57-67
- 2.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现存问题67-71
- (三) 影响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因素分析71-77
- 1. 教师自身的因素71-74
- 2. 教师外在的因素74-77
- 四、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构想77-97
- (一)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原则77-80
- 1. 内化原则77-78
- 2. 同步原则78
- 3. 渐进原则78-79
- 4. 简化原则79-80
- (二)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任务80-86
- 1. 教师理解性评价课程标准80-82
- 2. 教师对话性评价课程内容82-83
- 3. 教师发展性评价课程实施83-84
- 4. 教师反思性评价课程结果84-86
- (三)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实践程序86-89
- 1. 第一阶段:无声评价86-87
- 2. 第二阶段:有声评价87-88
- 3. 第三阶段:对话评价88-89
- 4. 第四阶段:内化评价89
- (四) 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保障89-97
- 1. 权力的保障89-91
- 2. 能力的保障91-93
- 3. 资源的保障93-94
- 4. 机制的保障94-97
- 结语97-98
- 参考文献98-103
- 附录103-108
- 致谢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t,
本文编号:11178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117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