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论德育的功能

发布时间:2017-12-09 23:01

  本文关键词:论德育的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德育 德育功能 道德教育


【摘要】:从总体上论述德育的功能,具体包括德育的个体功能、德育的整体功能及德育的教化功能。
【作者单位】: 重庆市对外联络办公室;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德育的通常解释就是道德教育,指的是施教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道德教育活动,使受教者形成一定的良好的品德。在广义的理解上,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社会成员在思想、道德和政治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社区教育等。总体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廷平;论德育功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周润智;教育功能结构探析——兼论人的提升与发展[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鲁宁;张金保;陈文玲;;关于青少年学校道德教育衔接问题的方法论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何红梅;人的现代化与人的情感需要——转型期两性情感现状的理性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宫晓虹,张修红;课程德育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罗令姣;;论高校各科教学的育人功能[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秦红岭;;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路径[J];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10期

7 梁金印;对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几点思考[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杨波婷;;道德相对主义与道德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9期

9 曹能秀,王凌;论日本文化对教育荒废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10 孙喜亭;学生德性或德行能由内而外的生成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广寿;;浅谈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德育管理实效性的途径[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波;中美德育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伟忠;高校腐败行为与廉政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姚林群;课堂中的价值观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小豹;当代青年道德信仰论[D];中南大学;2011年

6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王启祥;藏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丹;新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雅静;大学生网络诚信观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羽;态度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修彦;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德育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美玲;略论北京奥运会与中华民族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卫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小亚;高中生诚信现状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华;高中生在德育中主体意识缺失的成因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管理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郝德永;试论教育观念现代化——兼谈教育观念的偏狭、扭曲及转换[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4期

2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檀传宝;教育是人类价值生命的中介——论价值与教育中的价值问题[J];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查有梁;论新世纪的新教育[J];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5 周润智;教育功能结构探析——兼论人的提升与发展[J];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6 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J];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润智;[N];光明日报;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曙平;;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功能 提高德育实效[J];经济师;2007年12期

2 余维武;刘惠芬;;别把管理当德育[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3期

3 杨启华;;从德育功能的角度看道德灌输[J];教育探索;2008年12期

4 朱新春;;基础教育的德育功能多维度、广角面探(下)[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5 韩传信;;论课堂道德生活的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08期

6 吴菊云;;道德教育与道德语言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刘欣;朱成娟;;生活道德教育的哲学溯源及其现实价值探析[J];文教资料;2007年30期

8 王燕华;;近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回顾与前瞻[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王慧霞;;面向生活的体验:突破德育失效与异化的藩篱[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10期

10 陈玲;李化树;;独生子女同辈群体交往缺失引发的德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王恬;;试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爱霞;;浅谈德育功能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关系[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10 陈铭;;小原国芳论“全人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蒋建华;道德教育需要精耕细作[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解艳华;朱小蔓:至情至性投入情感道德教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唐棠;利用网络开展道德教育[N];广西日报;2004年

6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杨眉;论道德的心理保健功能[N];中国教师报;2007年

7 记者  毛新;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N];黄石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桂青;道德教育“变脸”[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张宏玉邋记者 初霞;以传统文化塑造师生品德[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开展中小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N];人民公安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昌汉;衰落与复苏:二战后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任丰;学校制度的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尚靖君;学校道德教育生活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杨姿芳;“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D];武汉大学;2012年

7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伟;科技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学校德育变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恩世;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吴淑凤;教学交往的道德教育意蕴及路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张洪高;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吕绍娴;李普曼儿童哲学中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侯亚彬;论青少年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育[D];河南大学;2006年

7 卢跃青;道德教育中家庭和学校:对立与合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9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晓龙;论新时期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在形式上的整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72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72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6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