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程群建设初探
本文关键词:教育学课程群建设初探
【摘要】:教育学课程群的提出旨在探寻教育学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教育学课程群是以《教育概论》课程为基础,围绕高师培养目标,根据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学科发展状况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而开设,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关系密切的课程体系。教育学课程群建设的基础有三,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其学科基础;教师教育改革趋势是其实践基础;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其外部动力。我们认为教育学课程群建设首先要明确课程群选择的依据,其次是推行学分制管理体制,最后是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系;
【分类号】:G40-4;G652.3
【正文快照】: 0 2008年玉林师范学院学报第6期教育学研究育学是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标志性课程,教育学课程改革一直以来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但不可否认教育学课程改革在一些学校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尚存在种种问题:如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时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江家发;;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2 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3 季诚钧;试论高师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10期
4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04期
5 邓志伟;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育素质的提高与教育课程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义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趋势对高师课程调整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2 刘岩;从美日教师培养与培训看我国教师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3 俞志芳;综合课程的开设与高师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6期
4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学原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李怀斌,吴学伟;再论高师院校物理教育专业的素质教育[J];大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6 朱朝菊;高师化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探究[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7 林琳;高师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分析及思考[J];福州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8 刘景颖;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改革[J];闽江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9 王存宽;教育实习改革思考[J];化学教育;2001年Z1期
10 周志毅;教育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关于高师院校教育学教材改革的两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郭明;中国监狱学史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但昭彬;话语权与教育宗旨之共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超;攀枝花市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海燕;当代俄美高等师范教育课程比较[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3 宋怡;提高师范生科学素养,推进STS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朱水萍;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晨;高师开展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型课程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韩雪松;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付丽和;论教师教育的教学个性[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冯旭洋;语文学科性质观、语文教学目的观的发展百年[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戴双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道德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赵宁宁;课程本质研究的文化哲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2 徐恩秀;;论教师走向研究者的障碍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彭虹斌;;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大学教育科学;2007年02期
4 杜静;;流变与走向: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的检视[J];教育科学;2007年03期
5 郭志明;自主建构与学科融合——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7期
6 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刘智运;跨世纪的课题:转变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1998年03期
8 黄崴;教师教育专业化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1期
9 李盛兵;我国高师课程体系的缺失——人文性和师范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5期
10 钱国旗;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林;;教育管理学教学与研究的思想资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6期
2 肖晶星;;论教育学硕士学位学习对心理健康教师的意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培英;;义务教育科学课程结构问题的几点思考[A];首都师范大学五十周年校庆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论文集[C];2004年
2 袁秀利;;关于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李桂荣;;中国教育经济学改革开放30年之回顾与展望[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江苏省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校长 冯爱东;“孔夫子”也是一个校本教育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本刊记者 李小莹;音乐教育学研究应更上层楼[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张剑平邋周跃良;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陈敏;宁大把成才选择权交给学生[N];宁波日报;2007年
5 胡乐乐;想象力之于教育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涛;论教育学的人文学科性格[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2 谢武纪;预成到生成:现代教育理论研究的走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蒋洁;从“缺失”的角度看课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谭继培;教育即建构[D];西南大学;2011年
5 席琴;关于我国教育学专业发展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6 苗小军;教育即对话[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惠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9 刘钦腾;未竟的启蒙:中国早期公民教育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云星;走向教育学立场的教育伦理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837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83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