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魅力源于创造
本文关键词:教师的魅力源于创造
更多相关文章: 教师工作 教师魅力 培养学生 教师创造性 教育活动 审美能力 情感体验 教学 个性魅力 形象
【摘要】:正教师的魅力是什么教师的魅力,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由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个性魅力、形象魅力等组成。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人格高尚、学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51
【正文快照】: 教师的魅力是什么教师的魅力,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由人格魅力、学识魅力、个性魅力、形象魅力等组成。一个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人格高尚、学识渊博、个性鲜明、形象气质俱佳的人。反过来说也成立,具有上述特征的教师,就可称得上是有魅力的教师。近年来,江苏徐州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吴玲,郭孝文;论教师专业化的拓展与推进策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李子华;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阮成武;整合与分化: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5 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姚蕾;对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关系及其内容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7 李鹤洲,葛春林;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考核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曹仲岗;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王德宠;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观念的更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彭跃;教育实践工作者的专业发展——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谈起[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树梅;;当代德育教育之我见[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爱玲;学前创造教育课程及其理论构建[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年
4 马和民;社会化危机及其出路[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6 于国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7 李跃新;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小莉;新时期我国中学生不合理需要探析及教育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周立;多媒体网络CAI软件开发及其在机械设计传动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2年
3 魏仁洪;论中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赵冬梅;小学生创造性空间想象力的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5 郭亚红;我国农村教育体制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傅树京;PDS: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性选择[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宋海娟;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创造心理分析及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淑俊;现代国际教育贸易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小波;从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到全纳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健智;物理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升喜;王会华;;让红雪莲开满教师心灵的花园[J];辽宁教育;2011年Z2期
2 李吉会,,邓清兰;教师工作评价标准[J];中小学管理;1996年10期
3 张楚廷;;学生也有想错的权利[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4 胡慧颖;;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6期
5 宋宁娜;;教育改革与教师工作[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本刊编辑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特别报道之一 寻找17件为教师而做的事[J];上海教育;2011年18期
7 唐海宝;;为了教师的幸福感,我们还能做些什么?[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8期
8 刘新杰;赵富增;;校长应为教师减负做些什么[J];教书育人;2011年20期
9 徐伟;;对学校管理本质的认识与思考[J];云南教育(视界时政版);2011年04期
10 张玉森;施晓梅;;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教育艺术;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霞;;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现状及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杨应元;;民办学校教师心理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张宏雷;刘铁京;;再析影响中学教师心理的几个相关因素及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廖全忠;巫文晖;刘水平;;“三心二意”为人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5 靳宇倡;;大学教师工作枯竭: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新领域[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杨静;;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杨静;;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8 瀚青;;徐特立师道理论研究[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咏梅;;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身体健康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10 张笑云;;一种综合评估教师工作的数学模型[A];数学及其应用文集——中南模糊数学和系统分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上卷)[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湖北省监利县上车湾镇中心校 朱培垓;让家访回归教师工作常规[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为教师工作和生活创造更优环境[N];文汇报;2009年
3 ;教师工作如何评价[N];文汇报;2003年
4 记者 彭薇;从“今日无事”到“思考源泉”[N];解放日报;2009年
5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副校长 宁杰;提高教师工作的幸福指数[N];中国教师报;2007年
6 记者 谷少传;让龙岗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乐土[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怎样面对教师工作上的懈怠[N];中国教师报;2004年
8 江苏省南通市二中 张日华;寻找教师工作的动力之源[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教师工作状况报告[N];人民政协报;2004年
10 湖北省仙桃市仙源学校 施德华;让教师工作有动力发展有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胥兴春;教师工作价值观及其影响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金瑛;基于学校发展的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洪志忠;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苏;小学教师魅力模型的初步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艳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工作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琳琳;盘锦市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金香;教师心理健康及其维护[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萍;从“恪守”到“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庞军朋;教师负性情绪对学校德育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羊冯;论教师美的两种取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丽英;关爱教师—生命教育理念的助推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江诚;合作性同事的养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贾会彦;论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职业幸福感[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879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8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