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异化。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教育科层化、教育官僚化、教育数量化、教育共性化。教育之所以出现异化,是因为科学技术发生了异化,成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教育异化的本质可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来加以解读。要扬弃教育异化,使之回归到正常轨道上来,就必须:消除物对人的统治,确立合理的主客体关系;重视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正确地认识教育的价值。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07-JY06)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变化,人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所追求的核心已不再是思想和精神的内在状况的提升,而是外在的物质环境。在这种社会浪潮的冲刷下,教育外在的目的越来越强,而内在的为人的目的则越来越弱,即教育发生了异化。一、教育异化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平;迈向生态的人性观[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陈力,陈志鑫;卢卡奇“物化”理论述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欧元雕,孙蕾;发生论和价值论视角下的道德与法律——兼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6 王平;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8 汪裕雄;艺境求索中的文化批判──宗白华美学思想评议之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彭启福;宗教、迷信和科学的早期发展管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思齐;;论辛弃疾的接受美学思想[A];2003中国上饶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8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迎年;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黄一芳;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述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徐云知;近20年语感及语感教学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5 伍文亮;人性及其善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人性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7 常亚慧;教学认识方式考察[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世讴;管理文化的反思与前瞻[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何金俐;论艺术理性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革新;返回存在之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延龙;;超越教育异化之锁链:从“人是什么”到“人是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闫智勇;何履胜;;教育异化概念的衍化历程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致远 梁奋山;山西省“扬弃”地方性条例规定内容[N];人民政协报;2000年
2 胡德维;与升学脱钩“奥数热”降温[N];科技日报;2004年
3 王淦生;教师何以言行分裂[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冰启;那些天真烂漫去哪里学习坚强的理由[N];东方早报;2008年
5 林金辉;加快教育创新进程[N];光明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王书栋;尴尬背后敢问路在何方[N];郑州日报;2005年
7 甘国农;声乐学习中的辩证法[N];音乐周报;2002年
8 张荣兴;新教材呼唤新观念[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本报评论员 王京雪;彻治“疯狂奥数”更要治“择校疯狂”[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宁;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的教育异化问题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2 侯晓杰;论教育异化及其消解[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3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李晶;教育何以异化[D];广州大学;2011年
5 陈汉珍;丁丁为什么在家上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颖辉;论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曹艳敏;从功能到存在: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施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颖;网络教育异化现象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9 刘焱;场域共生:教师权威与学生自由[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董宏建;论数字化教育的人文反思与建构[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88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88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