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
本文关键词:以学派观看待杜威中国学生:中国杜威派学人思想及其影响
【摘要】:20世纪上叶,胡适、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等学人在研究践行杜威教育思想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杜威派。文章在研究杜威经验主义教育思想核心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杜威派学人的师承关系及他们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揭示了中国杜威派学人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意义。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杜威学说一时成为教育家趋之若鹜研究的时尚学说和推进教育改革试验的指导思想,,而另一时期又成为重点批判的靶子,让人避之惟恐不及,但无论是大起还是大落,杜威学说都不失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杜威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层面上,他在美国哥伦比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森;胡适的容忍论[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2 孙颖荪;;《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建构主义为指导[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周新道;“诗言志”与“思无邪”的共同旨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周川;中国近代大学建制发展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5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6 郭良夫;;词项层次与义项层次[J];辞书研究;1988年05期
7 王艳秋;杜威“学校即社会”思想新探[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孔祥成;试析人民公社体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制约及其影响[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05期
9 丁相平;教师教育首先是人文教育[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熊素娟;;课程叙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林月秀;;孙中山与革命追随者蒋梦麟[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俞祖华;赵慧峰;;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陈皓;;现代设计的文化符号表达[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6 郑大华;;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转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7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温奉桥;现代性视野中的张恨水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雪蓉;以美国模式为趋向:中国大学变革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广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的哲学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付八军;蒋梦麟及其教育价值观初探[D];湘潭大学;2001年
4 贺昭平;关于毛泽东政治哲学的若干思考[D];湘潭大学;2002年
5 唐巧天;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银燕;整合课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英;排球二传队员的观察力及培养对策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D];青岛大学;2003年
9 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秀英;“庚款留美”与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94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9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