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人群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应对策略
本文关键词:震后人群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应对策略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汶川大地震 心理“余震” 创伤后应激障碍 心理应激反应 滞后性 持久战 社会支持系统 自我情绪调整
【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在灾区及灾区之外的人们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应激反应。它不仅有滞后性,持续时间长,而且可能伴随当事人终生,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而要消除心理"余震",除介入及时外,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对汶川大地震也是如此。为此,必须充分发挥传媒的社会稳定功能,确保信息准确,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屏障;还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丧失亲朋者顺利度过悲哀历程,学会面对事实,寻求新的生活目标。此外,探索震后心理调适方法,鼓励震后人群进行自我情绪调整也十分必要。
[Abstract]:The post -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lso refers to the delayed cardiac response . It is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reaction which is common in people outside the disaster area and the disaster area after the disastrous event . It is necessar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social stability function of the media , ensure the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psychological barrier to the masses of the affected areas . In addition ,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help the loss of relatives and friends to pass the sad course smoothly , learn to face the facts and seek new life goals . In addition , the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method after the earthquake is explored ,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encourage the post - quake population to make self - emotional adjustment .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震后人群常见的心理困扰当水灾、地震、空难、车祸、疾病等突如其来的灾难事件发生时,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活动等会发生一系列巨大改变。心理状态较好的个体,则表现得比较乐观、豁达,心理调节和承受能力也比较强,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灾难;反之,震前在生活、学习、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马奇;迟到的神户心理余震[J];社会;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永垒;任桂琴;王旭磬;何毅;;重大灾害中救援军人心理应激干预的原则与方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4期
2 刘正奎;吴坎坎;王力;;我国灾害心理与行为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3 罗增让;;装病者的特征、临床表现及其法学和诊断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07期
4 Arne Hofmann;盛晓春;;心理创伤的心身过程[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朱绘霖;项锦晶;陈雯瑾;申荷永;高岚;;四川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的房树人绘画特点[J];教育导刊;2011年06期
6 朱丽芬;;来自校园的创伤[J];大众心理学;2006年02期
7 王斌;辛勇;王秀丽;;汶川地震灾区工作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现状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印海翔;;灾难过后的心灵救援——从日本3·11强震谈起[J];大众心理学;2011年07期
9 崔金宝;;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预判训练[J];文理导航(下旬);2011年07期
10 瞿建慧;;湘语辰溆片接触性音变中几类字词的滞后现象[J];方言;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赵锋;高文斌;;接纳和实现疗法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述评[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王志庆;;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干预体系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世魁;;地震灾区新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咨询个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梁亭亭;吕慧英;扶长青;陈玉娟;;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述评[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林锐;杨洁;刘颖;张虹;;针灸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临床评价量表介绍[A];2010年中国针灸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池迎春;廖成静;;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疗进展[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陈树林;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倩;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心智化能力缺损的相关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金圭星;王学义;王岚;安翠霞;任庆云;宋明;刘小玉;谭莉;王金成;赵晓川;;应对策略及社会支持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交大心理咨询中心 舒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疾病[N];家庭医生报;2003年
2 徐祥刚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民用航空医学中心;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成因与治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9·11”十年后美国人仍“受伤”[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杨长君 张谨毓 孙红军;说说战时心理应激反应[N];中国国防报;2003年
5 ;日本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部萎缩部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刘效仁;从贵州又发毒奶粉案看行政纠错的滞后性[N];经理日报;2004年
7 ;如何识别创伤后应激障碍[N];健康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马婧妤;夏斌密切关注政策滞后性影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邹红辉;全市养殖业遭冰灾重创[N];衡阳日报;2008年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教授 陈树林 博士 李凌江;了解创伤 摆脱阴影[N];家庭医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石文磊;第一部分:糖皮质素激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下丘脑视上核的大细胞神经元兴奋性突触调节的相互作用 第二部分:汶川大地震后二年北川中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3 何建华;心理应激人群应激损伤发生机制与中医证候相关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4 杨晓云;医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生成、归因及干预实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王化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药物预防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史亚飞;调肝治法方药抗心理应激损伤的部分神经免疫学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8 宋清;调肝方药对皮质酮、谷氨酸致PC1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效应及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9 杜U,
本文编号:1401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0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