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学科话语体系偏向的阻抗分析——基于中国比较教育学者的努力
本文关键词: 比较教育学 话语体系偏向 文化传统架构 阻抗分析 出处:《外国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作为比较教育学独立学科体系表征的话语体系存在着现实的偏向,这成为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的瓶颈。中国的比较教育学者激流勇进,从丰厚多元的本土文化传统架构中汲取知识涵养,创造了学科生长和发展的新契机。增强阐释的信使角色对"前有"的理解,并在双向交流中深入本土文化的腹地成为塑造学科形象的关键。潜心研读母体文化的精髓并积极实践本土全球化,或许能为比较教育的"半亩方塘"带来一丝天光云影。
[Abstract]:The discourse system,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dependent discipline system of comparative pedagogy, has a realistic bias, which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pedagogy. Learning knowledge from the rich and diverse traditional structure of local culture creates a new opportunity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and strength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existence" in the role of messenger of interpretation. And in the two-way communication into the hinterland of local culture has become the key to shape the image of the subject. Concentrate on the essence of the mother culture and actively practice local globalization. Perhaps for the comparative education of the "half-mu square pond" to bring a glimmer of light cloud.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059.3
【正文快照】: 通过对我国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的简单回溯,对我国比较教育学者研究成果稍加收集梳理,就会发现比较教育学的学术共同体一直在为学科的发展跋涉着,在固守与超越之间创新着,基于此,学者们致力于从丰厚多元的本土文化传统架构中汲取知识涵养,以为学科生长和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长纯;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中国比较教育——兼论与国际比较教育对话的立场[J];外国教育研究;1995年06期
2 王长纯;再论和而不同: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的方向(论纲)[J];外国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3 项贤明;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比较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5 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立足点和方法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9期
6 顾明远;文化研究与比较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杜钢,张会兰;美国文化传统浅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赵存生;;中国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精神[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吴同瑞;;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与中华文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10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朱志平;;对新世纪汉语教材的思考——从加拿大中学汉语教材编写所想到的[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朱志平;;海外中小学汉语教材的任务[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4 吕文浩;;他山之石——民国社会学者的历史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5 骆彤;;我国民族音乐走向何方[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玉杰;以成长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3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启光;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黄先耀;初级市场的形成与农村社会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2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何静;青少年人格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熊仕葵;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及其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倪胜利;中学民主教学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何志魁;西部大开发中贡山县独龙族怒族传统文化保存的教育策略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游春嫦;中国汉语文教材文化的视角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晓义;筑波大学体育学群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燕;共生教育:现代教育的向度调适[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郁真;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四次会议即将召开[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3期
2 朱勃;国外比较教育学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3 ;比较教育学简介[J];江西教育;1981年02期
4 朱勃;比较教育学的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4期
5 郑仪;关于比较教育的教学内容——从一份《比较教育教学大纲》想起的[J];课程.教材.教法;1981年02期
6 金世柏;日本人论日本教育——记日本著名教育家平XZ益德的一席谈话[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3期
7 ;日本教育界著名人士平XZ益德先生逝世[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3期
8 苏真;新版的《世界教育事典》[J];比较教育研究;1981年03期
9 求实;国外比较教育组织和机构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06期
10 吴自强;试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比较教育学[J];抚州师专学报;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国庆;;比较编辑学的建立及其意义[A];出版转制与编辑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顾明远简介[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刘志民;;前言[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滕大春;;从比较教育观点评费希特在教育史中的贡献[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5 吴霓;别必亮;;试论因素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6 胡耿;;比较教育研究在中山大学的早期历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三)[C];2009年
7 邓友超;;庄泽宣及其《教育概论》[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8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9 马早明;;民国时期: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初兴[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10 张德伟;;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教育研究的提倡及其基本问题[A];“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王娟 记者 练玉春;北师大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N];光明日报;2004年
2 陈文博;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制度[N];人民日报;2004年
3 何星辉 朱建华 杜再江 陈进;我为什么要办“贫困生超市”[N];中国民族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李晨;用比较的视角审视教育全球化[N];科学时报;2005年
5 瞿葆奎 郑金洲 程亮;二十世纪中国人的教育探索和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宋晓梦;顾明远的教育情结[N];光明日报;2006年
7 记者 宋晓梦;中俄首次开展大规模教育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庆环;期待中国大学“以学生为本”[N];光明日报;2006年
9 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会;浙江民企着力解决四大难题[N];杭州日报;2006年
10 史轩;在曲折中前行的教育心理学系[N];新清华;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杨素萍;比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琴;中英高中物理教材比较[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刘小丽;PDS: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D];河北大学;2005年
4 范拓源;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5 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郭莉;美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苍金户;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8 王雪梅;美国中小学体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刘芳;美国MBA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陈燕华;中美护理本科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践部分设置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80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480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