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古代中国养成教育论略

发布时间:2018-02-12 02:45

  本文关键词: 中国古代 养成教育 道德 出处:《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内容丰富,但其核心是教人学会做人,实质上是一种养成教育。古代养成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成人"又"成才",具体体现在培养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上,即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又须从小抓起,古代养成教育主要是童蒙教育,勤俭、礼让、诚实、孝亲教育是其主要内容,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种养成教育从儿童实际情况出发,目标适度,主要采取适应少年儿童年龄特征的方法施教,如重视读、写,采用"喻教于寓"的方式等。其途径主要是受教育者、家庭、学校、社会四者配合,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主,同时注重另三者对学生的影响,力争为其创造优良的成才氛围。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is rich in content, but its core is to teach people how to be a person, which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e task of the ancient cultivation education is to make students "adult" and "become talented",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knowledge, feeling and intention of the educated. In practice, that is, to cultivate people's moral sentiments. Moral education must start from a small level. In ancient times, cultivation education was mainly about child education, thrift, courtesy, honesty and filial piety. In addition, it also paid attention to training students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to be at home and to run the country. This kind of nurturing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hild, with a moderate goal, and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adapt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s age, such as paying attention to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main ways are the cooperation of educatee,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nd the main way is to give play to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other three on the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Strive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its talent.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G5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沙明允;论中国古代的养成教育[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张迎春;中国古代童蒙养成教育中的德育思想[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彭凤飞;;养成教育——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宫国军;罗力莎;;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彭凤飞;;养成教育——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着力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雷兴鹤;;《千字文》儒学思想探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5 魏莉莉;从养成教育之标准看学校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05期

6 叶育登;饶彬;叶超;;关于高校养成教育的思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方桃华;蒙学的生命观与生命教化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金东;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童蒙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董晓慧;《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学意识流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杨建梅;中等职业学校养成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周艳;童蒙养正:小学德育中的传承和创新[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钟召春;高师体育专业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途径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昕茹;;抓好养成教育,成就孩子一生[J];教书育人;2011年16期

2 刘国庆;;养成教育乃人本和谐之道[J];师道;2011年06期

3 王楚奇;;高中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4 剑光;;中国古代隐士十种[J];写作;2011年12期

5 钱升平;;试论养成教育的意义、原则及方法[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年08期

6 管微燕;;"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7期

7 霄瑞;;左“大”右“小”?[J];初中生学习(高);2011年06期

8 张新胜;;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0年Z1期

9 赵慧玲;;从养成教育到人才培养[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9期

10 陈绍良;;浅谈初中生的养成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得文;;养成教育的环境效应刍议[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2 李玲;周凤梅;;浅谈小学生文明养成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张淑艳;范明松;;浅谈养成教育的必要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4 林香汝;;养成教育 五字抓起——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点滴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黄大荣;;学校、社会、家庭有机整合,加强高中阶段学生养成教育——江海中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徐翠银;;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A];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守华;;德育教育的基石——习惯养成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原瑞丰;李映兰;;如何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9 李国英;;养成教育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10 邓立彦;;在城乡结合的学校开展传美教育及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四卷)[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财经大学 郝秉键;中国古代的会计制度的沿革[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通讯员程裕 张文华 张菊华;伍洛镇新发小学养成教育氛围浓[N];孝感日报;2009年

3 江苏省泰州中学 蒋建华;日本:养成教育,从娃娃抓起[N];江苏教育报;2009年

4 记者 邓代华 杨雪煌;云南首个“养成教育学校”花落西山[N];昆明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任健;钟山一中积极探讨“养成教育”[N];贵州日报;2009年

6 本报通讯员 丁琦;规范养成教育塑造文明学生[N];华兴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淑洁;养成教育:小学生必修课[N];延边日报;2009年

8 泽州县大兴学区 任真军;学校要充分发挥养成教育中榜样的作用[N];山西日报;2009年

9 施和金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毕艳妮;养成教育之我见[N];太行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4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仲星明;中国古代印刷图形探源[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10 邓新华;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晓娟;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放珍;论道德人格[D];中南大学;2002年

3 王有强;中国古代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4 郭永军;道德人格词汇评定量表的编制[D];郑州大学;2010年

5 郑映霞;明清时期童蒙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瑞峰;关于七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公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视域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卢淑仪;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s,

本文编号:1504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504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f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