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思维的前提批判与重建
本文选题:教育 切入点:公平思维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1期
【摘要】:在教育公平思维的前提批判中,主体间性思维方式的确立是针对神灵思维和主体思维提出的。神灵思维是人类的蒙昧思维、原始思维和前现代思维;主体思维是现代思维,是对神灵思维的扬弃,人走出了自己为自己设立的牢笼,绽放出主体的伟大力量。同时也逐渐使主体陷入了自我论的逻辑,自我成为了神灵的替身。现代主体思维成为了人类整体发展的枷锁,更是教育公平思维发展的桎梏。而主体间性思维是共存思维、生态思维、和谐思维、差异思维、后现代思维。是解决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牵涉人类发展生死攸关等重大问题和重大关系的价值选择和思维路径。从根本上、根基上转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在的核心思想,是现在及未来教育公平思维重建的终极指向。
[Abstract]:In the criticism of the premise of educational fair thin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mode is aimed at the deity thinking and the subject thinking. The deity thinking is the human ignorance thought, the primitive thought and the pre-modern thought, the subject thought is the modern thought. It is the sublation of the thinking of the deity, the man has come out of the cage which he has set up for himself, and he has bloomed out the great power of the subject. At the same time, he has gradually made the subject fall into the logic of self-theory. The modern subjective thinking has become the shackle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shackl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fair thinking, while the inter-subjectivity thinking is coexistence thinking, ecological thinking, harmonious thinking, and difference thinking. Post-modern thinking. It is the value choice and thinking path to solve the important problems and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people and people, people and nature, etc. Fundamentally, it has changed the way of thinking and world outlook of human beings.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are the core ideas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and are the ultimate direc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fair thinking now and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陕西榆林学院艺术系;
【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号:05K007Z) 陕西省教育厅资助项目(立项号:07JK170)。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5期
2 胡绪阳;;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3 朱小蔓;刘贵华;;功能·环境·制度——基于生态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孙天华;张济洲;;生命意识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人性关怀[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5 祝爱武;;论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开发的应然走向[J];继续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6 易元祥;陈金江;;追问大学教学的生命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3期
7 易元祥;陈金江;;大学教学生命意义的审视与建构[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1期
8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J];机械职业教育;2007年01期
9 马健生,王勇;试论儿童在后现代视野中的消失[J];教育科学;2005年05期
10 叶飞;;浅论德育本性的迷失[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向阳;;历史课堂开掘生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张文斌;;素质教育与校风建设[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柳士彬;遮蔽与澄明[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马卫平;体育与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熊华生;为了儿童的幸福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晓义;“情境—达标”式职业能力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燕;初中生命教育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伟;个体生命视角下的创造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振存;论生命教育的“类生命”走向[D];河南大学;2005年
4 万淼;润泽生命:生命教育视角下的现代教师素质[D];河南大学;2002年
5 刘喜珍;校本课程《论语》研究开发的思考和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军荣;论身份平等与和谐社会[D];四川大学;2005年
7 杨世民;夸美纽斯的人性观对当代科学学生观建构的启示[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光明;生命论视野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巍莹;走向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长健;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自我武装办工厂[J];江苏教育;1980年01期
2 ;校办工厂为农服务[J];江苏教育;1980年02期
3 朱德根;浅谈孔子的教育方法[J];学术论坛;1981年04期
4 ;美国的GRE考试(节录)[J];上海教育科研;1982年07期
5 ;江陵县积极开展电化教育[J];人民教育;1983年06期
6 ;教学出题目 科研做文章——我院科研工作简介[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7 胡晓风;;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在四川省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J];四川体育科学;1983年01期
8 本刊编辑部;;编者前言[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3年01期
9 陈祖德;;上海市高校摄影学会成立[J];外语电化教学;1983年01期
10 ;美国《未来学家》载文 浅谈信息社会的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8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选文;;联合办刊的尝试[A];高校编辑出版文集[C];1995年
2 许书明;;教育学院学报如何为基础教育服务[A];编辑工作论丛[C];1997年
3 王海兰;;逻辑教学的新方式探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杨晓慧;;中学图书馆如何为素质教育服务[A];福建省第二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游美金;;资源共享 为素质教育服务[A];福建省第二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林晓艳;;少儿图书馆与社区文化建设[A];福建省第二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耿桂灵;;加入WTO后我国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应对[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8 GilbertShia;谢载纬;Debbie Shaw;Glynn Volans;;英国中草药安全性的概况[A];第二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王翠萍;付玉英;;从老年病人健康状况特点谈健康教育技巧[A];第五届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10 张影;;“加入WTO”后中国法学教育模式的选择[A];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夏越 樊世刚;社区搭台 教育唱戏[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2 欣闻;新加坡开设数字化博物馆[N];中国文化报;2000年
3 陈玉莲 王晨;网络教育与教育产业化[N];福建日报;2000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博士 洪成文;教育服务学生群体[N];经济日报;2000年
5 ;专用服务器与服务器专用[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6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柏杰 苏竣 何晋秋;教育开放绕不开的论争焦点[N];科学时报;2000年
7 牛金荣;谁在引领培训市场[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8 王永宏;引进国际标准化管理模式 构建现代化教育质量体系[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9 周冀平 马振邦;教育连锁在中国悄然兴起[N];中国工商报;2001年
10 闻之;全民 全程 全面提高生活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彬;教育政策基础的经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翟静丽;个人教育选择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文;教育产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冬青;市场引入条件下的政府、学校和中介组织[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于家太;中小学质量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赵子建;ISO9000在高等体育院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潘力;人力资本投资与中国高等教育投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9 杨红霞;营利性高等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雨虹;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投资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淑贞;澳门中小学教育多样化的历史分析与未来走向[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峻峰;高等师范地理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陈伟;对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4 朱君义;广州市芳村区社区教育及其管理问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苏立强;论入世对中国高等教育市场的挑战及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衷发明;ISO9000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平;当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与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于薇薇;意大利社会合作社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9 罗亚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角色心理的社会价值[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丹妮;教育财政: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D];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6801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80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