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一种特殊的交往
本文选题:家校合作 切入点:非日常交往 出处:《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3期
【摘要】:正一、家校合作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交往行为是指"主体之间通过符号协调的互助,并以语言为主要媒介,通过对话、沟通,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一致"。[1]而家校合作(home-schoolcooperation)是指家庭和学校通过交流和沟通达到相互
[Abstract]: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s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unity between the person and the person through dialogue ,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邹广文,常晋芳;日常的非日常化与非日常的日常化[J];求是学刊;1997年01期
2 贺寨平;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评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哲学研究;1992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瑞菲;陈世永;;解读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余在海;张传开;;实践范畴在当代中国的深化和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张传开,余在海;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刘军;人际关系与企业的组建[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4期
5 任琳;;主体间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转向[J];重庆与世界;2011年09期
6 王萍霞;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周煦;;高职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南腊梅;;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的教学交往关系重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5期
9 贾真;;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含义界定及学理渊源[J];传承;2011年25期
10 王宝鑫;;高校辅导员的主体性素质与形成机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学辉;;行政相对人的主体性回归及其法治意义——“5.12地震”展现的行政法治化契机[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4 薛绍聪;大学主体间文化的缺失与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贞;中国大众文化之“日常生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闫艳;交往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建风;小学师生日常交往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佳;交往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随;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琳;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境遇及方法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张小翠;幼儿园班级规则教育[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贞;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志芳;交往实践观-现代人回归自我的路径选择[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宇;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9 张珊;论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思想[D];辽宁大学;2011年
10 郭亮亮;论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丙中;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中国文化的群体差异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雪莲;阳德华;;家校合作问题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8年11期
2 杨荣明;;农村家校合作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7期
3 陈峥,王建梁;家校合作的纽带——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05期
4 冯婉仪;台湾协和学校家校合作掠影[J];基础教育参考;2003年Z1期
5 冯凝;;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2009年03期
6 汤小丹;;小学家校合作问题初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上半月);2009年10期
7 尹立新;;家校合作教育问题剖析[J];辽宁教育;2010年03期
8 申瑞芝;家校合作 培养合格人才[J];北京教育;2002年06期
9 蒋秋娟;科学教育的新天地——“家校合作”[J];科学课;2003年03期
10 陈利平;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中的家校合作[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冯凝;;家校合作育人的实践探索[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刘映桃;;家校合作促学生发展的途径与方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阶段性成果集(华南卷)[C];2012年
4 臧原;;家校合作培养初一学生自我适应性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陈秋花;;探索多元化家校联系方式,家校合作新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 赖丹凤;伍新春;;中小学生家长参与子女学业教育的态度、行为及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张大均;刘衍玲;臧原;;家校合作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探索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朱红;;新时期家校教育合作的研究与实践[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10 李斌;邵蕊;;家校合作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作用的调查研究1[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淼;家校合作模式将全市推广[N];青岛日报;2010年
2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金刚;家校合作:让学生学会健体[N];中国体育报;2011年
3 通讯员 秦梅;实施家校合作计划 邀请家长管理学校[N];东莞日报;2011年
4 曹松荷 何菁;家校合作 用心呵护[N];镇江日报;2009年
5 山城区第七中学 张全利;家校合作: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N];鹤壁日报;2011年
6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晓丹;用沟通打开家校合作之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记者 王定翔 通讯员 王正帅 刘建兴;市十二中:创新家校合作平台 完善家校教育网络[N];平顶山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邵滢;家校合作成就和谐教育[N];开封日报;2010年
9 记者 金璐;我市启动中小学家校合作行动年活动[N];金华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陈广琳 通讯员 谢晨 邓少勇;家校合作共育阳光少年[N];深圳商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2 郝若平;家校合作:亲师互动对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蔡梓瑜;澳门家校合作发展路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5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贺平海;论自尊与自由[D];上海大学;2010年
7 李醒东;事件·场景·交往[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侯志水;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9 倪霞;现代社会中的信任[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家校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莹;对朝阳市四所市直高中家校合作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陆春晔;影响小学家校合作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4 韩绪芹;泰安市初中家校合作现状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恒懿;家校合作新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罗东兰;中学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琦;小学家校合作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世杰;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9 兰应钟;中小学家校合作委员会组织运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立川;南昌市东湖区初中阶段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887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88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