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OLS的“开放”“可持续”内涵解析

发布时间:2018-03-31 05:16

  本文选题:OLS 切入点:开放教育 出处:《远程教育杂志》2008年03期


【摘要】:麻省理工学院的OCW(开放课件)运动在开放教育的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此,犹他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与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合作,成立了开放式可持续学习机会研究小组(Open Sustainabl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Research Group,OSLO),并研发了Open Learning Support(OLS)学习支持平台。OLS学习支持平台本着人人享有完整受教育机会的理念、以其开放教育资源+社会性互动的资源建构模式和个人、群体、社会三层的社会化学习模式,来诠释知识经济时代"开放"、"可持续"的理念与内涵。
[Abstract]:MIT's OCW (Open Courseware) movement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in the field of open education, and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Utah University has partnered with MIT.The Open Sustainabl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Research Group on Open Sustainable Learning Opportunities Research has been set up to develop the Open Learning support platform. The OLS Learning support platform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ull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all.This paper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open" and "sustainable"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with the model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three levels of socialized learning model of individuals, groups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执行报告概要及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龙;丁兴富;;开放课件运动的国际拓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8期

2 刘美凤;;开放共享 共同行动 克服障碍 全球受益——2006 CORE开放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3 杨平展;王斌;罗兴元;;麻省理工大学的开放课件对我国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02期

4 王龙,王娟;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项目经验评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5 薛海东;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年01期

6 王玲华;;精品课程建设个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09期

7 王玲华;;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和使用的几个问题[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年01期

8 陈家翠;张小琴;;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动因探微[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年06期

9 史文崇;田丽君;;国内外现代远程教育运作管理研究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2006年04期

10 严冰;;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办学与资源共享[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龙;中国高等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问题、对策与相关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斌;开放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春燕;开放教育资源模式及运行情况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兴富,王龙;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评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贵寅;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陈科美;;杜威教育哲学的重新探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罗伯特·L·布莱尼;曹秋平;;儿童早期教育中的有效教学[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2年02期

4 陈科美;;论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在和未来[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2年04期

5 章伟民;;“电化教育”是什么?[J];外语电化教学;1983年02期

6 周欣;美国学前开放教育课程介绍[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5年04期

7 郝和平;面向儿童发展改革教学形式[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5年06期

8 陈建洲;;探索思想教育的新路子——厦门经济特区普通教育见闻(三)[J];人民教育;1985年04期

9 李鹏;搞好电视教学 发展开放教育——祝贺“中国教育电视”正式开播[J];中国远程教育;1986年11期

10 尉益民;学习李鹏讲话的几点想法[J];中国远程教育;198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秦杉皓;;开放教育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的发展[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2 韩冬梅;陶凤祥;张庆家;李纪;刘业凤;刘尔明;张艳;;远程开放教育学的基本模式[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3 陈荆珊;;认清形势 迎接挑战 推进开放教育工作健康发展[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4 冯少舟;;论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李凤岐;;对构建21世纪远程开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6 韩月玲;;远程开放教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7 张桂玲;;教师在远程开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8 王耀志;;开放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探究[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9 王勇韬;;牡丹江林区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许培良;王克强;;盎盎新篁破土出 拨节怒发追日来——开放式初中教育的过程实践研究[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军;幼儿园里的“心情区”[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蔡韬;拆除求学路上的高墙[N];黑龙江日报;2000年

3 占盛丽;欧洲高校联合发展跨国教育[N];科学时报;2000年

4 张虹霞;高新技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N];新闻出版报;2000年

5 皓月;光网络走近寻常生活[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6 河北玉田成教中心 赵明;新时期电大思想政治工作[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7 ;网络教育前途几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8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桑新民;现代远程教育的战略思考[N];光明日报;2001年

9 沈洪 兰州市城关区教育局;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N];甘肃日报;2001年

10 记者 张茂武 通讯员 杨波;必须开放教育市场[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婉文;开放教育述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联平;中美MPA教育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薛伟;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常宏;幼儿园幼儿自主活动的引导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蔡慧君;普通高校自学式教材建设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齐丽莉;英国开放大学教育特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于长悦;小学开放式音乐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波;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问题辨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胡娇;开放教育的教育哲学省思[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立;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89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89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c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