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失落与寻求:解读教育隐喻的独特意蕴

发布时间:2018-04-02 08:07

  本文选题:教育隐喻 切入点:意蕴 出处:《继续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摘要】:教育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它蕴含着人类丰富的精神意蕴;在科学理性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教育语言日趋科学化导致了教育隐喻的遗失;教育隐喻的回归及回归的过程即成为当今教育意蕴回归与找寻的发展之路。
[Abstract]:As a unique language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educational metaphor contains rich spiritual implic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process of return and return of educational metaphor has become the way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implic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晔;隐喻语言:一个被忽视的教育范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珏;思维模式对汉语和英语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吴玲,孙爱华,程双远;教师劳动价值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陈波;;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体系——“truth”的三重含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李怀珍;两种批判,两个界限——康德和前期维特根斯坦之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4期

7 聂大海,吕蓓蓓;论语言意义的基本理念[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8 石明圆;“雷雨”意象的文化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谌洪果;;通过语言体察法律现象:哈特与日常语言分析哲学[J];比较法研究;2006年05期

10 郭法奇;灌输式教育:从怀疑、批判到否定——20世纪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菁;;维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逻辑哲学论》的一种现象学素描[A];“现象学与政治学”国际现象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第十二届现象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尹爱青;;解放、创造、发展——生命质量提升的本质意义——音乐审美教育人学价值透视[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2 方刚;维特根斯坦之命题意义的确定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杨丽娟;原型理论与后现代语境下文学的文化批评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萍;亨普尔科学解释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7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8 刘徐湘;论教师教学生活的智慧[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张铁道;亚洲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李琼;师生关系的审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安军;隐喻的语境分析与科学解释[D];山西大学;2003年

4 高新芝;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熊毅;裂变的声音[D];湘潭大学;2003年

6 杨兴玉;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菁;古典存在论的现代转向[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罗立桂;网络文学的创作特征及其对传统文学写作品格的解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德华;教学研究起点的反思与重构[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袁华斌;乡土地理教育的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祥云;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2 徐泽春;隐喻的解析[J];晋阳学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英;简析《郑伯克段于鄢》(外九篇)——初探古代散文的意蕴[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1年00期

2 周文彬;歌德美学观浅析[J];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01期

3 李伯英;初探古代散文的意蕴(之二)——简析古文十篇[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2年01期

4 刘君奇;“不协和之协和”——对一个艺术审美范畴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5 陈晋;离即之间与艺术概括——严羽“兴趣”说论议[J];社会科学;1983年10期

6 徐扬;象征与新时期的小说艺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5年06期

7 王莉;用诗意抒写生活——试论肖矛的艺术追求[J];九江师专学报;1985年04期

8 谭帆;试析古代文论理论术语的构造特征[J];中州学刊;1985年06期

9 左毓桢;关于艺术欣赏的扎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10 秦忠翼;论美的艺术形象的塑造[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冯子礼;;丰满的性格 丰厚的意蕴——论贾母[A];红楼梦人物论——一九八五年全国红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2 张素珍;;一位被葬送的浪漫主义女性——读《第凡尼的早餐》[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3 刘学锴;;分歧与融通——集解李义山诗的一点体会[A];唐代文学研究(第五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暨第六届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王绍新;;从“难译词”看汉语词汇的表现力[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5 冯茜;;欧美文学中的神话和宗教色彩[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6 肖礼荣;胡国强;;论毛泽东诗词的文化精神[A];毛泽东诗词研究丛刊(第一辑)[C];2000年

7 徐安辉;;一曲哀婉的孤独人生之歌——翠翠形象、意蕴一说[A];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戈国龙;;老庄修道思想勾提[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9 张道一;;中国审美的意蕴[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10 袁文艺;刘功成;;官德探微:意蕴、失范及重建[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福民;平民情怀人性美 委婉动听意蕴深[N];北京日报;2000年

2 龙钢华;“冰山型人物”[N];文艺报;2000年

3 彭吉象;目前国产电视剧新走势[N];北京日报;2001年

4 范垂功;电影叙述方式的创新[N];辽宁日报;2001年

5 高凯征;一曲校园文化的颂歌[N];辽宁日报;2001年

6 郭涛;意蕴的体悟与追问[N];人民日报;2001年

7 陈言;叶朗:人文精神的坚守与呼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8 段炳昌;白族尚白探源[N];云南日报;2001年

9 李硕儒;《作女》的女权意蕴[N];中国妇女报;2002年

10 邱景华;游记散文与“心灵之眼”[N];福建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2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殷晓蕾;生生为艺[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4 张立荣;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行政制度[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精神[D];复旦大学;2003年

6 周明秀;词学审美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海晴;余光中新古典主义诗学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孙斌艺;跨国公司垂直约束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卫东;教师个人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秀玲;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再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黄一璜;《西厢记》意蕴新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常金莲;《金瓶梅》意象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4 昌庆志;论道教文化对李贺诗歌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5 丁颖;鲁迅小说《呐喊》、《彷徨》的意象探寻[D];辽宁师范大学;2001年

6 朱峰;英汉谚语的翻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7 殷丽霞;论新闻标题中对句对联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刘雅杰;《诗经》水意象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保远;唐诗宋词中露意象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顾海涛;性体的意蕴与展开[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本文编号:1699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99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e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