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分析
本文选题:教育收益率 切入点:劳动力市场 出处:《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02期
【摘要】:很多研究均发现女性的教育收益率显著高于男性。本文利用中国城镇居民入户调查数据,也发现2004年中国城镇女性职工的教育收益率比男性高约2个百分点。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职工的教育水平与其面临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呈反向关系,即低教育水平职工中的工资性别歧视程度更高,结果导致不同教育水平的女性之间的工资差异比男性更大,从而女性的教育收益率更高。
[Abstract]:Many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women's rates of return on educatio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n's.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urban residents in China, it is also found that in 2004, the rate of return on education of female workers in Chinese cities and towns was about 2 percentage 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men.Furthe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employees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wages, that is, the degree of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wages among workers with low education level is higher.As a result, women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education have greater wage differentials than men, resulting in higher rates of return on education for wome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转型时期教育扩展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研究”(BFA030023)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私人收益问题研究”(EFA060203)
【分类号】:G4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良q,鞠高升;教育明瑟收益率性别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郑真真,连鹏灵;中国人口受教育状况的性别差异[J];妇女研究论丛;2004年05期
3 杜育红,孙志军;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收入与劳动力市场经历——基于内蒙古赤峰市城镇地区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9期
4 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5 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8年05期
6 张丹丹;市场化与性别工资差异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1期
7 李实;马欣欣;;中国城镇职工的性别工资差异与职业分割的经验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明娣,成定平;个人意愿教育投资额的决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2 王云多;;个人教育收入差距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2期
3 陈晓宇,陈良q,夏晨;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变化与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4 周金燕;钟宇平;;教育对中国收入不平等变迁的作用:1991~2006[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4期
5 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田永坡;;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赖德胜;经济转型与教育失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王云多;;基于内生视角估算教育收益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敬嵩,陈琳;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2002年18期
10 敬嵩;雷良海;;从自组织理论看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鹏;;劳动者权利与科斯逻辑的边界——兼评新《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的争议[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蒋永萍;唐斌尧;;妇女与经济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王耀麟;;《中国的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否出现了新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竞争?—新户籍政策和建设和谐城市政府的挑》(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4 Simon Appleton;;Inequality and Instabi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Social Discontent in Urban China[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李哲;丁士军;;江汉平原农户教育收益率分析[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李哲;丁士军;;农村教育收益率实证分析 以湖北五县为例[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刘泽云;;中国城镇地区私人教育收益率研究述评:1981-2001年[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8 杜屏;;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及其个人影响因素[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田永坡;和川;于月芳;;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社会保障制度选择研究: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燕玉铎;我国高等教育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郭凤鸣;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性别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琼;经济结构调整与最低工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王敬贤;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谢勇;中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崔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配置与收入分配差距[D];复旦大学;2010年
10 王红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收益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文俊;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芳;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莹莹;新形势下江西省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对策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曹树伟;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及对策建议[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正华;大学生公平就业机会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林海仪;家庭经济收入对农村家庭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郭欣欣;流动人口就业与收入社会保护现状及其影响机制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叶环宝;职业分割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9 赵亮;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10 邵一持;湖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明芸;中国女性教育的特点及其跨世纪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1期
2 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课题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妇女研究论丛;2001年05期
3 蔡f ,王美艳;女性劳动力供给特点与教育投资[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4 赖德胜;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J];经济科学;1996年06期
5 戴园晨,黎汉明;双轨体制下工资收入及其对劳动力供需的调节[J];经济学动态;1995年10期
6 诸建芳,王伯庆,恩斯特·使君多福;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个人收益率研究[J];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7 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云;;女性教育收益率为何高于男性?——基于工资性别歧视的分析[J];经济科学;2008年02期
2 方长春;;教育收益率的部门差异及其引发的思考——以东部一个发达城市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3 毛爽;;中国城镇居民个人教育收益率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李长安;论教育的就业功能[J];教育与经济;1999年01期
5 李锋亮,丁小浩;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作用的实证检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6 刘精明;;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与人力资本收益[J];社会学研究;2006年06期
7 李培林;田丰;;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J];社会;2010年01期
8 温辉;;关于提高教育收益率的几点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年05期
9 赵宏斌;教育收益与风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10 吴要武;;非正规就业者的未来[J];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宁洁;;我国城镇居民中等职业教育收益率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吴春芳;;北京市城镇职工个人教育收益率的初步估算——基于北京市城镇职工就业状况调查[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金龙;曾小春;;微观视角的贫困地区人口流动机制探讨[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课题组;;加入WTO对浙江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5 孙文远;裴育;;国际外包与劳动力市场关系:基于美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严法善;;劳动力市场与按劳分配[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7 汤生玲;;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成因与对策[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岳昌君;;中国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9 朱宁洁;;劳动力市场与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投资决策[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吴光炳;;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障碍及对策[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顾荣 实习生 李薇;33名硕士劳动力市场求职[N];西安日报;2009年
2 王国明;劳动力市场秩序显著改善[N];中国工商报;2005年
3 ;提高社保统筹接续水平 构造欧盟式劳动力市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4 记者 余延青 通讯员 时守武;全市劳动力市场报告喜中有忧[N];嘉兴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刘芳;劳动力市场今年凸显三大需求[N];北京日报;2003年
6 记者方列;民工为啥不进劳动力市场求职?[N];人民日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杨祖荣;2009年就业前瞻:压力之中孕育新机遇[N];解放军报;2009年
8 记者 康桂君;服务人员紧缺 劳动力市场结构有点儿失调[N];通辽日报;2009年
9 记者 邵雪廉;“特别培训”力争缓解招工难[N];金华日报;2010年
10 记者徐静 通讯员卢凯阳 粤教宣;严峻:60万学子在粤求职[N];广州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阳;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分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邱红;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石莹;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与户籍歧视[D];山东大学;2010年
5 张晓青;数字就业——基于GIS的区域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红涛;我国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收益差异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7 赵耀;中国劳动力市场雇用岐视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孙妍;基于S-C-P范式的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解析[D];西北大学;2010年
9 娄世艳;中国教育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谢嗣胜;劳动力市场歧视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问题[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丽梅;我国劳动力市场指标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2 吴伟;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反失业[D];新疆大学;2001年
3 蔡玉敏;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网络与职业地位获得[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余子鹏;关于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程度测量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5 曹达舜;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6 刘聪;我国雇佣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白清平;试论我国结构性失业的成因及对策[D];西北大学;2006年
8 李炜;广州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9 田贵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王飞;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00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0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