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后现代”之间:整合现代德育资源
本文选题:学校道德教育 + 德育资源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10期
【摘要】:在传统、现代与后现代文化的裹挟中,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既要立足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审视与开发的基础上,又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汲取后现代德育思潮对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启示,整合东西方道德教育价值资源,从而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德育的发展获取新的生长点。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 modern and post-modern cultu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ntemporary schoo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of the nation, and also on the commanding point of history.From the enlightenment of postmodern moral though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the value resourc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East and West are integrated, so as to obtain a new growth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书光教授主持的2005年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基础教育百年改革进程中的教育思想与文化差异研究”(05JJD880061)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许瑞芳;文化传统:德育现代化的内源性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2 黄书光;全球化时代的学校德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解筱杉,于红艳;生活德育: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李德龙,王志洁;多元文化时代学校进行品格教育的策略[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叶光华;董亚军;;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方法与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4期
6 常蕤,马志凌,佘少华;课程走向自组织——后现代课程理论之复杂性解读[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7 郑晓齐,张豫;柔性网络教学资源库及其实现途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李文辉;;构建和谐环境: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9 毕超;地理网络课程开发、设计的实践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王远美,赵玉如,肖玉柱;生活价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尚淼;;工业设计课程模块化模式教学探讨[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2 陈超;;西方国家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干预[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叶信治;提高大学课程实践自觉性的哲学探讨[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双;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雪红;山东省小学思品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4 向玉贞;合作道德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爱民;当代中国大学“做人教育”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6 金鑫;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韩立军;德育环境的变迁与现代高校德育体系构建思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9 赵大川;普通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构建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秀梅;;学校道德教育的道德性审视[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8期
2 姚便芳;;维尔伯的道德发展观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5期
3 俞斌;;以学校文化建设创新提升德育的有效性——宁波市北仑区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德育;2011年01期
4 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6期
5 王晓娥;;美国品格教育历史发展及其缘由探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朱宏霜;;社会学视角下学校德育的功能分析与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7 张婷婷;;探析“官二代”思想道德素质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8 李西丰;;社群主义视域中的美国新品格教育[J];沈阳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9 孙百娥;;论有效的责任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08期
10 袁晓琳;;霍夫曼移情理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单建;;市场经济与学校道德教育[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2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胡英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德育机制是和谐育人的最佳范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4 胡英子;;学校、家庭、社会“三维”德育机制是和谐育人的最佳范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黑龙江卷)[C];2010年
5 郑英;;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内在一致性[A];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C];2005年
6 李寿全;;试析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八个“性”[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乳源高级中学 黄向明;用好用活当地德育资源[N];韶关日报;2005年
2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学区副校长 姜荣敏;教育单元:整合德育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学校道德教育之我见[N];甘肃日报;2003年
4 郑豪杰;“生活世界”用“生命”开启[N];中国教育报;2003年
5 李太平 杨鲜兰;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2年
6 郑航;“虚”在哪里,“实”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南市街怀远里社区教师 董奕;鼓励学生争做“志愿小楼长”[N];天津日报;2006年
8 北京市教委 李奕;“数字德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何祥林;由陶宏开现象看学校德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窦焕坤 记者 魏茂义;利用德育资源 开展实践活动[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艳红;德育资源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丁锦宏;品格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立飞;论德育资源及其配置[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钰靖;占里生育自觉的教育传承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3 舒敏;当前青少年反文化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文娟;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小云;当下学校道德教育中公共精神的缺失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芳;论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的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邱枫蓝;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徐宇清;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历史沿革初探[D];浙江大学;2002年
10 刘树华;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指导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736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3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