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人格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人格 + 因素分析 ; 参考:《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1期
【摘要】:目的探讨中小学生人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儿童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湖北省2237名8~15岁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EPQ量表结果显示,男生P纬度得分为(5.20±2.25)分,高于女生的(4.75±19.7)分;E纬度和L纬度得分分别为(16.12±3.90)和(14.39±3.84)分,均低于女生的(16.44±3.92)分和(15.10±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大年龄组(13和14岁)L纬度得分较低,P和E纬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生大年龄组(13和14岁)N纬度得分较高。相关分析表明,家庭环境各因子与中小学生人格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职业,父母的教育态度、教管方式,与教师、同学的关系,学校类型等因素影响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结论中小学生人格的发展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最为明显,家长和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 Methods using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child),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Chinese Version (FES-CV) of Hubei province were investigated 2237 students aged from 8~15. The EPQ scale showed that P scores of boys for (5.20 + 2.25) points higher than females (4.75 + 19.7); E latitude and L latitude scores were (16.12 + 3.90) and (14.39 + 3.84),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girls (16.44 + 3.92)% and (15.10 + 3.80),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 Old age group (13 and 14) L latitude low scores, no significant P and E latitude difference; girls age groups (13 and 14) N latitude higher score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family environmen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etween different degrees.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mother Culture, occupation, parents' educational attitude, way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classmates, school type and other factors affect th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most obvious by family and school, and the role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is very important.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系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系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宏灵,杨玉凤,丁抗宁,雷晓梅;小学生个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5期
2 黄静宁,陈寿康,刘筱娴;父母行为、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年01期
3 王雁,刘艳虹,李永梅;北京市10~14岁儿童少年的人格类型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3期
4 王茜帆,黄学军,余慧处,杨军,朱俊晖,张苹;广州市中学生个性、心理健康调查及相关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年03期
5 何宏灵;吕晔;杨玉凤;;西安市4~6年级小学生个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6期
6 陈莉,付春江,李文虎;小学生家庭环境、个性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9期
7 张迎修,孙大永,马春城,郑秀华,于厚贤;中小学生个性特征调查与研究[J];中国校医;2001年03期
8 王雪香;;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J];幼儿教育;2001年Z1期
9 唐万斌,王海庆,杨金林,檀春燕;小学生个性特征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1997年04期
10 陈秀华,苗永波;山区儿童青少年个性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霞;徐淑秀;姚荣英;;青少年儿童社交焦虑障碍成因的研究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张鲲;陕西省足球暴力产生的社会因素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3 杨远波;张军;刘艳丽;;我国儿童社交焦虑的差异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4 何宏灵,杨玉凤,丁抗宁,雷晓梅;小学生个性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5期
5 刘福珍;姚梅玲;;儿童人格研究进展[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6 何宏灵,杨玉凤,刘灵,雷晓梅;学龄男童个性影响因素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7 郑秀瑾;官郑;张晓丹;李海珍;洪宝瑟;;608名中小学生掩饰性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8期
8 郑秀瑾;张晓丹;宫郑;洪宝瑟;李海珍;;562名中小学生家庭互动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期
9 郑建君;杨继平;刘红云;;个性在青少年适应状况与人际素质关系中的调节效应[J];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10 张霞;张向阳;;独生与非独生儿童个性与攻击行为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教育导刊;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福珍;;儿童人格研究进展[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2 武丽杰;刘爱书;陈淑芬;夏薇;孙彩虹;陈力;;城乡学龄儿童个性特征比较[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金荣;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颖;苏州市小学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郑娟;大学生家庭环境、积极人格和网络依赖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春平;农村小学寄宿生焦虑状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超;欺负卷入儿童的自我展示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敏;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和人际关系因素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蒋骊;上海市辅读学校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初秋;长春市小学生肥胖状况及心理因素调查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8 李凌;湖南中学生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刘志强;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晓梅;城乡教师领导行为与初中生情绪适应关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浩锋;聂少萍;林晓霞;;广东省7~15岁学生个性特征分析[J];广东卫生防疫;1989年02期
2 黄静宁,陈寿康,刘筱娴;父母行为、个性与儿童行为的关系[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年01期
3 陈贵冷,苏琪,邹坤苹;学生人格特征调查与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4 钟天平,金文焕,张秀梅,招慧英,林海建,杨春晖;小学生个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5 蔡若吟,陈晓,陈喜穗,赵虎;大学生个性与防御机制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6期
6 张华娜;儿童气质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7 孙铃,王永丽;高中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3期
8 刘志军,龚晓会,马军;全科医学生优良职业个性的培养[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5期
9 朱跃华,丁仁峰;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11期
10 卢乐萍,曹玉华,任珍;极端内向儿童个性特征与神经精神疾患相关性报告[J];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2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丽英;赵陵波;何少颖;段华平;林晓桂;;大学生自尊和人格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5期
2 窦东梅;蒙衡;;农村留守小学生生活质量的个人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10期
3 吴娟娟;冯源;陈旭;;大学生应对风格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4期
4 王君;张洪波;王莉娜;胡海利;朱军礼;吴红花;陈琳;张正红;;安徽省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1期
5 葛敏燕;;师生关系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校园心理;2010年06期
6 余毅震,黄艳,李俊杰,吴汉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03年03期
7 孟四清;;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与教育[J];天津教育;2006年08期
8 彭迎春,倪进发,陶芳标;马鞍山市区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4期
9 姜智;西方心理学家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10 关明杰,徐能义;包头市昆区中学生厌学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凯国;;小学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的亲子冲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2 龚玲;张嵘;谷政;张建;禄秀兰;吴俊;;重庆市9起学生食物中毒情况分析与对策[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金鑫鑫;;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李琳;季浏;;健美操运动对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黄爱玲;;流动人员子女人格发展、自我价值感之间的关系及教育对策[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陶友红;;培养自信心,促进英语教学[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尚秀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发展的影响[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代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体育锻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9 范圣眉;;我校图书馆如何培养学生助理管理员[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邢淑兰;;改变评价方法,消除学生自卑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军;如果学校有错 学生有权说不[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李建平;教师:面带微笑的知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翟召博;对学生分等的质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网笑 吴铭 任玲 言路 小东;教师失去了“师道尊严”,,是谁的错?[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冯梅(作者单位系长沙市十一中);精彩亮相[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冯梅;浅议“高三现象”[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陈琳;校园内的性侵害:我们如何防范[N];法制日报;2002年
8 晓颂;解除学生心灵困惑[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翟红苓;从招聘会热看学生考证[N];华夏时报;2002年
10 程树吾 王新海 晁怀志;保护中小学生隐私权[N];人民政协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马焕灵;高等学校学生纪律处分纠纷及其处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慧斌;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于慧;清代嘉(庆)道(光)之际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邹萍;父母共同养育行为及其对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黎莉;家庭式迁移农民工的工作—家庭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Kamitewoko Edwige;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劳动供给的决定因素:中国和刚果的案例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杨秀莲;论人格的文化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峥;七年级《地理》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质中的作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2 易兴华;小学古诗自主阅读及素养培养[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俊玲;高校与学生行政法律关系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程昭伦;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张少辉;我国高职教育学生职业指导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岳丽娜;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云;云南省高等职业学院性伦理教育的初步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柳广云;关于中学小说教学的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374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37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