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述评
本文选题:多维课堂概念转变框架 + 认识论 ; 参考:《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6期
【摘要】:概念转变是心理与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20多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背景和视角研究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提出了基于认识论、本体论和朴素理论的多个概念转变理论,成为后续概念转变研究的理论框架。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概念转变理论得以继承和发展,表现为融入了社会、情感等因素并具整合的趋势。本文对当前国际主流的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发展加以评述,并从问题、方法和视角等方面对未来的概念转变研究加以展望,提出构建更具普适性的概念转变理论框架的设想。
[Abstract]: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has been a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In the past 20 years, researchers have studied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and perspectives,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theories based on epistemology, ontology and naive theory.To becom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ubsequent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research.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search, these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theories have been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emotional and other factors.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mainstream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looks forward to the future research on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roblems, methods and perspectives,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a more universal conceptual transform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系;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基金】:广西软科学项目(05111015(2005))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05JAXLX003)
【分类号】:G4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郑文珍;;基于建构主义的物理概念转变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2 唐芳贵,张奇勇;试论学习者背景知识的负效应[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曲慧娴,毕华林;化学学习中的概念转变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刘儒德,倪男奇,周蕾;从验证性探究学习到探索性探究学习的转变[J];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06期
5 朱海英;;高中学生物理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因素分析及有效策略研究[J];物理教师;2006年07期
6 曾美霞,王洪录,张远峰;浅析成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原则[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年03期
7 牟毅;朱莉琪;;儿童朴素物理学的错误概念及影响概念转换的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吕国光;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明怡;学生力学概念建构的现状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2 郑华;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步探讨[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蕾;初中生化学相异构想的探查和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平;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化学教材编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丙香;基于问题解决的化学学习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曲慧娴;化学学习中的概念转变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南柳;当代大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研究及教学对策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韩丽平;中学化学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邓学明;从前概念到建构观——浅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邓楠;建构主义视野下的物理概念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学志;微积分和辩证法──试论非标准分析和《数学手稿》的关系及其在认识论上的意义[J];求是学刊;1980年02期
2 杨育光;论孙中山的知行学说[J];求是学刊;1980年03期
3 成一丰;论假象——学习列宁《哲学笔记》的一点体会[J];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4 凌雨轩;大力开展辩证逻辑的研究——学习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统一的思想[J];人文杂志;1980年01期
5 苍夫 ,金睿;再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答董新民同志[J];人文杂志;1980年04期
6 李亚宁;唐甄《潜书》中的认识论思想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7 王德裕;评庄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8 张贤蓉;论《牡丹亭》的创作思想——兼谈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9 佟向民;试析爱因斯坦的认识路线[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梁国钊;无产阶级的领袖是人不是神——从“麻雀”及“人类史”问题谈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文新辉;牛明洁;;棉田烟蓟马种群密度动态数据多维时间序列预报模型[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1卷)[C];1991年
2 方福德;;医学分子生物学的现状和发展[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魏群利;;中医研究方法论之思考[A];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国际针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曾乐山;;论朱熹的“格物致知”认识论和方法论[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李锦全;;朱熹对儒家思想哲理化的贡献[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6 步近智;张安奇;;略论朱子“格物穷理”说的认识论意义(提要)[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7 刘文英;;评朱熹的“豁然贯通”说[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孙利天;;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A];高举旗帜 继往开来——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杨胡列;;邓小平理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10 ;全国美学会议继续讨论美的本质等问题并举行西方美学座谈会[A];中华美学学会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简报[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若仁;实践教育与课堂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汪建华;谈谈社会科学的客观性和价值性[N];光明日报;2000年
3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农业部副部长 刘成果;在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还草现场会的讲话[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4 周春水;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认识论比较[N];社会科学报;2000年
5 周春水;开展对问题的认识论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江畅;从哲学的价值层面关注人类的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宁新昌;辩证法的人文情怀[N];社会科学报;2000年
8 林峰;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N];西藏日报;2000年
9 樊丽川;谈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N];云南日报;2000年
10 乔纳斯·F.索尔蒂斯(作者系原英文版编辑);后现代课程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爱华;“突现论”中的哲学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锁正杰;刑事程序的法哲学要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3 王振龙;统计哲学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4 吴宏耀;诉讼认识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郝丽;意商的认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7 李建英;乌托邦理想的超越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韩泰铉;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徐学福;模拟视角下的探究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玉波;唯识学在中国的理论发展(中古时期)[D];西北大学;2000年
2 俞秀玲;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再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徐世甫;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论纲[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4 于波;儒学与未来科技[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启柱;建构观与中学数学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6 于开正;制造业IS开发的DADM方法论探讨[D];厦门大学;2001年
7 陈天林;严复与老庄[D];河北大学;2001年
8 于明清;果戈理作品中的神秘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1年
9 于德清;智与美的协奏[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世涛;论近代英国经验论实体学说的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739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39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