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1-14 13:58

  本文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学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2010 年 9 月  第 2 卷第 5 期

当代教育与文化 Contempor ary Educa tion and Culture

Sep . 2010   V ol .2 No .5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
焦彩珍
( 西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甘肃 兰州  7300

70) [ 摘  要] 高中数学新课程已经全面实施 ,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 学中 , 存在着 数学教师对 高中数 学新课 程改革 的动因 认识不清 , 教学目标贯彻不力 , 对新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调整研究不能 够深入 , 新课程教学模式变革的不适 应 , 面对挑 战解决问题的信心不足等问题 。 这些问题需要认真 思考并加以解决 , 以保证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 [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新课程 ;教学改革 [ 中图分类号] G 633 .6 ;G 632.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5779( 2010) 05 -0070 -04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 高中数学新 课程教学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必然选择 。 在高中数学 新课程教学中 , 数学教师已经开始逐步接受数学新 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 , 但在全面落实的过程中仍 存在许多问题与困惑 。 这些问题与困惑的解决 , 关 系着数学新课程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

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进行比较 ,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 段对于学生的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与误区 , 尤其在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 动手与实践能力 、 创新能力方 面明显不足 。 许多数学教师模糊地认为高中数学新 课程改革就是要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 , 是要减轻学 生的课业负担 , 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 , 这显然是一 个误区 。 基础教育新课程 改革不是不要学生的刻苦学 习 , 也不是不要学习成绩 ;不是简单减轻学生课业 负担的问题 。 学习成绩评定仍然是教学评价的重要 形式 , 尽管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评价多元化 。 新课 程教学改革主要是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予以变 革 , 即使是原来优秀的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也需要 变革 , 改变他们现有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 进而 进一步提高其教学水平和效果 , 尤其要通过教学创 新加大对 学生主动性 、 实践能力 、 创 新能力的培 养 。 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因 , 对于实施新课程改革 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尤其是对于示范性高中更具有意 义 。 因为这些中学更是担负着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具 主动性 、 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 , 创 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也是这些学校肩负的使 命 , 这些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决定着新课程改革 的成功与否 。 如果示范性高中仍然依据已有的模式 进行教学 , 即使这些学校为高等教育输送再多的学 生 , 它们的应有价值仍然没有发挥出来 。 所以作为

一 、 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 动因认识不清楚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已经成为数学教师的一种 自觉 , 但许多数学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 改革 , 认为自 己长期以来就是 一个优秀的数 学教 师 , 教学成绩优异 , 为什么要求改变呢 ? 比如说有 的教师所教的学生 在高考中成绩 斐然 , 也深 受学 校 、 家长与学生的欢迎 。 尤其是一些示范性高级中 学的许多数学教师 , 更是如此 。 要求优秀数学教师 做出变革 , 他们会感到困惑 。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学 校 、 教师 、 学生家长仍然以高考为标准来衡量教学 的优劣 , 以高考成绩来衡量教学水平 , 教师仍然以 应试教育的观点来思考新课程改革 。 新课程改革主 要的出发点与动因是从国家与民族的长远发展与进 步出发 , 在反思与总结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 , 比 较了世界各国的教育之后所提出和实施的 , “ 为了 每个学生的发展 , 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 1]

是新课

程改革的核心动因 。 反思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 , 与
[ 收稿日期] 2010-08-27

[ 基金项目] 甘肃 省 教育 科学 “ 十一 五” 规 划课 题 — — — 中学 生厌 学心 理形 成的 内部 机制 与 克服 策略 研 究 ( GSBG [ 2009] GX G190) [ 作者简介] 焦彩珍 ( 1968 —) , 女 , 甘肃天水人 , 西北师范大学副 教授 , 主 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 、 数学教育研究

70

每一位数学教师 , 无论原来的教学水平如何 , 都应 该清楚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因 , 应该站在国家民 族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 , 从 世界比较的眼光理解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 , 这样数 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阻力与困难就会得到解决 。

落实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 那么每一位学生的数 学基本知识 、 基本技能的学习将更加扎实 , 数学能 力将会更高 , 学生的动手能力 、 实践能力 、 创新能 力也都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发展 , 无论以怎样的方式 进行数学学习评价 , 学 生的数学学习 都将是优秀 的。

二 、 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贯彻不力
高中数学新课程明确提出数学教育作为教育的 组成部分 , 在发展和完善人的教育活动中 , 在形成 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思想方法方面 , 在推动社会 进步和发展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在现代社会 中 , 数学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 , 它是公民 进一步深造的基础 , 是终身发展的需要 。 数学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 它使学生掌握数学 的基础知识 、 基本技能 、 基本思想 , 使学生表达清 晰 、 思考有条理 , 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 锲 而不舍的精神 ,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 问题 、 认识世界 。 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 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 , 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 的内容 , 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 。 高中数学课 程对于认识数学与 自然界 、 数 学与人类社会 的关 系 ,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 、 文化价值 , 提高提出问 题 、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形成理性思维 , 发展 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 高中数学课程 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 增强应用意识 , 形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 高中数学课程是学 习高中物理 、 化学 、 技术等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基 础 。 同时 , 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 形成科学的世界 观 、 价值观奠定基础 。 尽管大多数高中数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 数学新课程的理念和数学新课程的目标 。 但无论数 学新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得再好 , 在他们的心目中高 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只有一条 , 即高考的分数 。 许多 高中数学教师仍然对数学新课程的目标认识不清 , 或者只是一种字面的理解 , 没有能够让数学新课程 的教学目标贯彻到自己的思想灵魂深处 , 成为数学 教学的一种自觉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对数学教师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期待每一位数学教师向数学教 育家的方向努力 。 因此 , 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中的教师 , 就应该认真地思考与理解数学新课程的 目标 , 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 作为高中数学新课程教 学中的教师也要认识到 , 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 , 如 果能够真正贯彻落实数学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 学生 的数学成绩也只会提高 , 不会降低 。 因为如果能够

三 、 对数学新课程的结构与内容研究不到位
高中数学新课程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有了许多调 整 。 高中数学新课程由 5 个必修模块和四个选修系 列构成 , 分别是必修 1 ~ 5 模块 、 选修 1 ~ 4 系列 。 其中选修系列 1 ~ 2 由若干个模块组成 , 每个模块 2 学分 ( 36 学 时) ;选修系列 3 ~ 4 由 若干专题组 成 , 每个专题 1 学分 ( 18 学时) , 每 2 个专题可组 成 1 个模块 。 而必修又包括数学 1 :集合 、 函数概 念与基本初等函数 I ( 指数函数 、 对数函数 、 幂函 数) ; 数学 2 :立体几何初步 、 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 数学 3 : 算法初步 、 统计 、 概率 ; 数学 4 :基本初 等函数 II ( 三角函数 ) 、 平面上的向量 、 三角恒等 变换 ;数学 5 :解三角形 、 数列 、 不等式 。 这种结 构上的调整势必造成数学教师原有教学方法与教学 模式的不适应 , 各个模块和专题怎样衔接 , 许多数 学教师没有能够研究清楚 。 尤其是高中数学新课程 在内容上也做了一定的调 整 , 增加了 一些新的内 容 , 如统计 、 概率 、 导数 、 向量 、 算法等内容已经 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 。 高中数学新课程还要求 把数学探究 、 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 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 , 并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 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 、 一次数学建模活动 , 高中 数学新课程要求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的内容有 机结合 。 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教学思路也要求相 应地改变 , 如立体几何 的教学可从不 同视角展开 — — —从整体到局部 , 从 局部 到整体 , 从具体 到抽 象 , 从一般到特殊 , 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 ( 代数 方法) 处理有关问题 ;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 何背景和应用 ; 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 的联系 , 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 。 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 , 数学教师普遍认为 “ 教 材内容容量偏大 , 而相应的规定课时数不足 ” , 大 多数教师对数学新课程实施存在较多困惑 。 这种 困惑一方面是由于数学新课程的结构 、 内容 、 体例 的调整造成的 ; 另一方面是由于数学教师对于新课 程结构 、 内容 、 体例和 要求研究不够 深入所造成 的 。 所以 , 作为数学新课程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深入 71
[ 2]

地研究数学新课程的结构 、 内容 、 体例和要求的改 变 , 要更新自己已有的高中数学知识结构 、 内容 , 尽快地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知 识结构和内容 的调 整。

求数学教师教 学方式的改变和学生学 习方式的改 变 , 以 “ 教师中心” 的教学 模式要转 向 “ 主体间 性” 教学模式和 “ 学生中心” 的教学模式 。 这种转 变对于许多数学教师来讲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 , 但 数学教师必须要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新课程要求的 教学方式 , 要在怎样组织新课程教学和怎样组织学 生学习数学新课程上花工夫 、 花代价 , 努力完成数 学教学方式的转变 。

四 、 对数学新课程要求的 教学方法变革不适应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 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 。 学生的数学学习 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 、 结论和技能的记忆 、 模仿 和接受 , 独立思考 、 自主探索 、 动手实践 、 合作交 流 、 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教学 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 学生自己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方法 。 在高中数学新课 程教学中 , 尽管教师的讲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之一 , 但发现学 习教学模式 、 研究性学习教 学模 式 、 问题中心教学模式 、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 建构 主义的各种教学模式 、 人本主义教学模式均应成为 数学教师的选择 , 甚至是必然选择之一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活动 , 包括思维的参与和行为的参与 。 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和指导 , 也要有学生的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流 。 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 鼓励学 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 , 使他们经历 知识形成的过程 。 对不同的内容 , 要求采用不同的 教学和学习方式 。 例如 , 可采用收集资料 、 调查研 究等方式 , 也可采用实践探索 、 自主探究 、 合作交 流等方式 , 还可采用阅读理解 、 讨论交流 、 撰写论 文等方式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更加重视数学 直观 , 重视图形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 鼓励学生借 助直观进行思考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要求数学学 习的形式化与生活实 例的结合 , 有些内容 ( 如统 计) 的教学是通过案例来学习它的思想和方法 , 理 解其意义和作用 。 又如 , 对导数概念的理解 , 是通 过实例 , 让学生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 率的过程 , 进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以及瞬时 变化率就是导数 , 体会导数的思想及其内涵 。 高中 数学新课程教学还要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 、 目 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 给学生留有适当的拓展 、 延伸的空间和时间 , 对有关课题作进一步的探索 、 研究 。 例如 , 反函数的一般概念 、 概率中几何概型 的计算等都可作为拓展 、 延伸的内容 , 拓展 、 延伸 的内容不作为考试的要求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应是要 72

五 、 应对数学新课程教学挑战的 能力与信心不足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 , 要求诸多的变革 。 在面对变革时 , 许多数学教师迎接高中数学新课程 挑战的能力与信心不足 , 产生为难情绪甚至是抵触 情绪 。 高中数学新课程所要求的变革 , 对于一直以 来优秀的数学教师来说他们不愿意做出调整 。 因为 无论怎样讲 , 高考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都不可能绕 过去 , 数学新课程改革面对的第一个现实问题是要 新课程还是要高考成绩的问题 , 采用数学新课程教 学可能会造成学生在高考的竞争中不利 。 因为优秀 高中数学教师懂得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怎样使得学 生具有高考的竞争优势 , 但实施数学新课程教学会 带来一定的混乱和不适应 , 他们不敢保证自己所教 的学生仍然具有高考的竞争优势 。 对于一般数学教 师而言 , 他们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组织教学 , 在许多方面就已经存在着困难 , 如果以新的理念 、 新的方式组织教学则更是缺乏信心 。 甚至有的教师 简单地认为新课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 , 这是 完全不对的 。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 低了 , 而是提高了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不仅要求 教师娴熟地掌握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及其各种变式 , 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 而且要求掌握大量的新的教学 模式及其变式 , 并能够灵活运用 。 一种方法都难以 驾驭 , 要求他们驾驭多种方法 , 显然会感到信心不 足 。 调查研究也发现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后学生 普遍认为数学教师在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以及创新 能力培养方面做得不够 , [
3]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数

学教师的新课程教学能力还需要提高 。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 , 因 此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 要提高他们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能力 , 全方位地提高数学教 师应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挑战的信心 , 要在新课程改 革的能力与信心上下工夫 。 数学教师不仅要接受新 课程 、 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 , 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具

有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的能力与信心 。 目前各种新 课程培训也已经展开 , 但许多培训主要限于新课程 的理念 、 目标 、 课程标准的解读 , 对于怎样提高数 学新课程的教学能力关注不够 、 研究不够 。 因此在 实施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 , 通过短期培训 , 提高

高中数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与信心也非常 重要 。 与此同时 , 数学教师也要切实落实与数学新 课程教学一起成长的理念 , 要认识到实施数学新课 程教学就是数学教师一次新的成长的机会 。

[ 参考文献] [ 1 ]   中华 人 民共 和国 教 育部 . 普通 高中 《 数 学课 程 标 准》 ( 实验)[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03 . [ 2 ]  涂荣豹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 验基本状况 的调查研 究 [ J] .数学通报 , 2007 , 46 ( 8):11 -15 . [ 3 ]  邵光华 , 陈雪梅 .高中数学 新课程实 施效果的初 步 调查与研 究 [ J] .数学通 报 , 2007 , 48 ( 4):17 21 .

T hought on Problem s Existed in New M athem atic Curriculum T eaching Ref orm of High School
JIAO Cai-zhen
( Co llege o f Educa tion , N or thw est No rmal U niver sity , Lanzhou , Gansu , 730070 , RP C)

[ Abstract ] New mat hemat ic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 l w as f ully put in practice .In teaching o f new mat hemat ic curriculum o f high schoo l , t he re? re m any pro blem s .Such as , mat hemat ic teachers didn? t com prehend t he reason o f new mat hema tic cur riculum ref orm of hig h school clearly , didn? t car ried out teaching g oal enough , di dn? t understand the chang e of st ruct ure and cont ent of new m athematic curriculum deeply , didn? t adapt t o t he challege o f new mat hem atic t eaching , didn? t have confidence of deali ng w ith dif ficult ies they were co nf ronted w i th .T hese pro blems need t o be lo oked i nt o caref ully and solvi ng it , so that t he goal of new mathm atic curriculum of high school w ill come t rue f ully . [ Key words] ma th of hig h scho ol ;new cur riculum ;refo rm of t eaching
( 责任编辑    陈育/ 校对   云月)

73



  本文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的思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4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4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a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