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试论教育家的“类本性”

发布时间:2018-04-14 23:32

  本文选题:教育实践 + 社会交往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08年09期


【摘要】:教育家的"类本性"是教育家的整体规定性,既是人的"类本性"之特殊,又是教育家群体性与个体性之一般。教育家"类本性"为社会分工所决定,是历代教育家在教育实践和社会交往中自我创生成果的积淀与遗传,具体体现为教育家的整个身心与教育融为一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人与做人合一等基本品性。探索教育家"类本性"有助于形成一种"超我"的同化力,促进教育工作者的"类化",延续与扩大教育家队伍。
[Abstract]:The "nature of class" of educator is the whole stipulation of educator, which is not only the special of human "nature of class", but also the general character of group and individuality of educator.The class nature of educator is decided by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it is the accumul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self-creation achievement of educator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It is embodi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whole body, mind and education of educator and never weariness of learning.Teaching people indefatigably, teaching people and life and other basic characteristics.Exploring the "nature of class" of educators is helpful to form a "superego" assimilation force, to promote the "classfication" of educators, and to extend and expand the ranks of educators.
【作者单位】: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40-02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正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李新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的素质塑造[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3 董耀鹏;社会主义国有经济控制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侯典明;江泽民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6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8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张拴平;张申府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胡振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关系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立慧;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历史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惠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高常营;渴望家园的回归——世纪之交人文精神重建问题的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赵澜波;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与人的全面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5 孙文营;论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困境与出路[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6 张春玲;对我国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关系的历史剖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照修;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8 朱洪强;邓小平对外开发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9 游红武;后冷战时代国际冲突探源[D];暨南大学;2000年

10 廖秋红;媒介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D];暨南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富平;;教育研究成果分类问题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10期

2 桑国元;;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的范式变迁与模式革新[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3 郭红霞;;论教育工程师的工作机理[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4 卞千;;教育的实践性探究——试析林砺儒的《教育哲学》[J];考试周刊;2011年53期

5 李中华;;做一名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对某些教师教育行为的反思[J];新课程(下);2011年06期

6 刘雨;;伦理学视野下的教师幸福观[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7 涂艳国;;教育艺术及其创造[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09期

8 胡继渊;;审美体验:艺术教育的着重点[J];中学教育;2002年05期

9 康万栋;时代呼唤教育家[J];中小学管理;1998年09期

10 杨娟;;“面子理论”与课堂教学[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秀山;;杨秀峰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实践活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周海霞;;齐心协力共同促进随班就读智力落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于述胜;;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方法论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段兆兵;;路易·艾黎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孙咏梅;;教师的工作压力与身体健康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6 王卓民;;陶行知学习思想探析[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7 刘煜;;婴儿社会关系概观[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8 王艳凤;;第二十二讲 青少年交往的社会礼仪[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9 周惠芳;董玉叶;;心理倦怠:不该是教师职业的征候[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陈家斌;;论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及其现实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奂兴 张晓红;合作市各学校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重实效[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2 王辰宇;浑江区切实抓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N];长白山日报;2010年

3 记者 刘彦斌 通讯员 陈春兰;深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4 皓夫;江苏省“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项目介绍[N];江苏教育报;2009年

5 记者 李建舟;州委检查组深入州直各学校检查督导工作[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8年

6 记者 刘茂颖;抓住六个关键环节 切实提升渝商整体素质[N];重庆日报;2010年

7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长 蔡国英;构建和谐校园亟待提高管理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李效鹏(作者单位:庆阳市财政学校);修师德铸师魂,践行“八荣八耻”[N];陇东报;2006年

9 自多 卢立峰 秋实;二界沟镇普法教育从娃娃抓起[N];盘锦日报;2009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 王建华;并非压力都能变动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永泽;教育知识的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孟庆军;网络学习代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章晨晨;青少年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危险因素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武建芬;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8 周萍萍;近代日本女教育家及其女子学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波锋;教育的审美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丽平;现代教育家卢作孚的事业与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刘晓筝;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D];河南大学;2007年

3 马德坤;王祝晨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姚艳霞;胡庶华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D];湖南大学;2006年

5 胡红乔;杨东莼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蒲勃;师生冲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列;新课改背景下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沈慧;教育的伦理精神及其教育德性的实现[D];江苏大学;2008年

10 茆怡娟;初中阶段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交往状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51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51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b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