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诺夫的危机教育观对地震灾区教育重建的启示
本文选题:博尔诺夫 + 危机教育 ; 参考:《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6期
【摘要】:正一、博尔诺夫危机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危机"一词,在希腊语中具有公开、分辨、选择,以及判断、评定、决定的意义,从词源上看,危机还与净化相联系。总之,从本质上看,"危机意味着净化","危机意味着决断"。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借用"危机"一词,意指"突然出现的较大的且又令人忧虑的中断了连续生活进程的事件",并认为"这些危机是作出最后决断的关键时刻。
[Abstract]:First, the word "crisis", which is the basic content of Bolnov's view of crisis education, has the meaning of openness, discrimination, choice, judgment, evaluation and determination in Greek. From the etymological point of view, crisis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purification. In short, in essence, "crisis means purification" and "crisis means decision". Bornov's discontinuous education uses the word "crisis" to mean "sudden and worrying events that interrupt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life", and believes that "these crises are critical moments for making final decisions."
【作者单位】: 衡阳师范学院教科系;衡阳市铁路一中;
【分类号】:G52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3 邵燕楠;教育的人类学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任建东;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侯晶晶;论析美国关怀教育视野下的社群主义、品格教育与自由主义[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唐爱民;终身德育: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5年01期
7 班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和谐发展[J];中国德育;2006年05期
8 田汉族,高玉英;课堂教学生活:一种教育人类学的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9 蒋关军;师生对话的澄明与实现——存在主义视界中的“去蔽”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10 冯青来;文化教育学思潮及其当代价值之探求[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红;民办回族幼儿园教师成长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岳慧兰;幼儿创造力认识与培养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于凤银;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4 汪昌华;班级学生社会分层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蔡俊;综合科学课程的学生学业评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朱丽;论教师的实践智慧及其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秀玲;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柳德玉;论教师经历与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晓琴;论创造力的可教育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鲁宁;“非典”恐惧,,首先归究于社会危机教育的长期缺席[N];中国经营报;2003年
2 任芳文;常带几分饥和寒[N];辽宁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丹丹;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高伟霞;学校教育阶段非连续性教育探讨[D];西南大学;2008年
3 杨新颖;走出生命的断层[D];河南大学;2006年
4 吴路珂;国际应急教育理论与实践初探[D];河南大学;2010年
5 崔春华;自在与规范[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靳志恒;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120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912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