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正的人性假设——兼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教育公正理念
本文选题:群体主体 + 个人主体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7期
【摘要】:人性是公正的主题,公正的本质乃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历史地看待人的发展,是一个由群体主体到个人主体,最终到类主体的过程。与此相应,公正也由人对人的服从到捍卫个人权利,最终到人类的平等关怀。当代中国转型社会,人性的发展处于主体间性阶段,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教育公正理念是自由、平等、和谐共生。
[Abstract]:Human nature is the theme of justice, the essence of justice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The historical view of human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from group subject to individual subject, and finally to the subject of class. At the stage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 concept of educational justice suited to this stage is freedom, equality and harmonious symbiosi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7JA880044)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DEA060111)
【分类号】:G40-05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高清海,胡海波;人类发展的正义追寻[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张立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推进创新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5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邢华平;有限政府论之哲学基础探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之实现[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爱东;王慧;周亮;;制度伦理视角下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冯建军;;社会公正与教育公正[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杨秀香;;走向制度化的伦理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道德建设的反思[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9 王新;;市场经济——文化整合的出路[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宝才;马菊霞;;中国传统正义观[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蔡长林;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毕世响;乡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华;简易程序论[D];湘潭大学;2002年
2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6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余云华;“中学科技活动课”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熊颖;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研究及实践[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林贵福;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利霞;;当代教育管理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的生成与彰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01期
2 杜庆华;论合理突出思政教育的个人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3 吴秋芬;素质教育与个人主体性的培植[J];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02期
4 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5 吴光辉;;试论“以生为本”的教育观[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窦艳;;主体性教育的出发点:非异化的教学交往——教学如何促进主体间性和个人主体性的有效发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7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和谐社会的道德意识[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07期
8 杨清;;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个人主体性与类主体性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刘超良;教育中的主体性寻思[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10 王晓丽;;在教学中“催生”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逯阳;“活”化语文教学 尽展活动魅力[N];中国信息报;2004年
2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特殊性中寻找中国教育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昕郁;教学主体观观照下的师生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太構;当代中国教育现代性核心因素研究——一种发展教育学的视角[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超良;类精神:当代教育的应然追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胡朝阳;论人性化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姬华蕾;主体性教育的文化比较与现实选择[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15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915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