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脱域”视野下的教育
本文选题:脱域 + 教育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3期
【摘要】:脱域共同体正在悄然兴起,而在此背景下的教育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脱域颠覆了时间,脱域拓展了空间,脱域带来了些许变迁。教育对此应主动地做出回应,并试图体现"超越性"的功能。具体来说,我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在理念上扬"脱域"之所长,补"脱域"之所短;而在行动上,既要利用"脱域",又要改造"脱域"。
[Abstract]: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our country needs to make a response and try to embody the function of " transcendency " . In particular , our country ' s educational reform needs to promote the " off - domain " in the concept of " off - domain " , and to make use of the " off - domain " , but also to reform the " off - domain "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晓虹 ,杨团 ,刘少杰 ,风笑天 ,丘海雄 ,徐建牛 ,顾金土 ,张文宏 ,张志敏 ,罗琳 ,谭深 ,张宛丽 ,罗红光;2003:中国社会学学术前沿报告[J];社会学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斌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2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陈艳美;论现代化语境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6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7 刘阳;周东立;;传统节俭美德与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冲突与调和[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张义兵;社会学视野中的网络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忠国;以和谐看待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卢凌宇;论冷战后挑战主权的理论思潮[D];外交学院;2002年
3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娄立志;论目前我国教育的主导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炎炎);巴蜀本土建筑的回归[D];重庆大学;2001年
2 潘梅芳;论张爱玲小说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学;2003年
3 王晓辉;西安市文化景观的历时性与异质性过程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4 黄厚石;会展与城市[D];南京艺术学院;2003年
5 章永辉;网络与人的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秀坤;传统与现代性的消长——论中国近代留学生的现代性特质[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敏;娱乐新闻特征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8 史晓明;刑法的契约解说[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9 王红艳;作为群体存在的农民工地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世友;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及对策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夏玉珍,李骏;社区组织体制创新刍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李亚雄;第三部门的发展与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6 宋林飞;小康社会理论的提出与创新[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7 孙龙;社会学方法论上的两种因果解释范式——涂尔干与韦伯思想的比较及其启示[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 王来华,白红光,李莹;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生活感受:生活质量和舆情分析两个视角[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2期
9 杜骏飞;流言的流变:SARS舆情的传播学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闵学勤;信息不对称与非典时期的公众反应[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君阳;;理性定位与审视教育改革目的[J];民主;2011年07期
2 熊丙奇;;2009,教育改革元年?[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0年Z1期
3 王石川;;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什么?[J];留学生;2010年07期
4 蓝舍;;2011年教育蓝皮书提出——我国教育改革正待破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年03期
5 ;心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6 潘璐璐;;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0期
7 张磊;;1958年教育改革的现代化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4期
8 简忧;;教育改革必须有更大的作为——当前教育改革几大热点问题的思考[J];理论导报;2011年06期
9 许新海;;教育改革:在科学发展中前行[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4期
10 ;教育经纬[J];中关村;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谷麦征;费玮;张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与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周小李;;艾波茨霍姆学校与费尔霍普学校之比较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周伟业;;教师网络素养与教育改革调查报告——以艺术教师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4 欧阳军;;网络文化与教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冬梅;郭荣华;陈海云;张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现状与思考[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别必亮;;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历史窥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荐;;国际化视野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践行友善用脑的思考[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几位专家对教育改革的看法[A];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内容汇编[C];2006年
10 张淑细;;日本教育督导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林玉萍;教育改革中的“三问”[N];中国改革报;2005年
2 舟曲县坪定九年制学校 郭炜;教育改革之我见[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3 符信;广东编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广州日报;2008年
4 记者 孙传海 通讯员 杜俊龙;中旗加快推进教育改革步伐[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5 ;关于就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若干重大问题继续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刘垠;知名人士建言教育改革[N];大众科技报;2009年
7 袁岳;教育改革思路应有多方案[N];科技日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 笑蜀;教育改革的主题是改革教育管理部门[N];南方周末;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陈振凯;教育改革问计于民[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10 本报记者 马晖 见习记者 杜文景;教育改革开局:规划或年中出台[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勇;洋务运动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世清;教育政策伦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朱丽;教育改革代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云;经验、民主和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6 康永久;知识输入还是制度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8 李海云;新教育中国化运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戴一中;台湾师资培育变革与当时社会背景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成增;张之洞近代教育模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秦臻;比较视阈中的我国教育公平制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贺娟;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林;新世纪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学;2008年
5 王亚波;论我国经济转型期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效应[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与借鉴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7 王秀艳;论新课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向岩兵;论经济改革对教育改革的若干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高玉洁;俄罗斯《普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勇;邓小平教育思想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1150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1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