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论当前我国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践行之文化观基础

发布时间:2018-07-12 14:17

  本文选题:守成主义 + 文化观 ; 参考:《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01期


【摘要】:如何践行当前我国教育的传统文化传承,其认识基础便是对立"反思中和"的守成主义文化观,这不仅是文化发展本身的机制和文化守成主义产生的根源及现实功用所在,也是当下世界及中国的实际情形使然。"反思中和"的守成主义文化观应当具有守成的基本气质和反思的基本精神,克服三种极端的误解和滥用。
[Abstract]:How to carry out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based on the cultural view of conservatism, which is not only the mechanism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itself, but also the origin and practical function of cultural conservatism. It is also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the world and in China. " The cultural view of introspection and neutralism should have the basic temperament of conservation and the basic spirit of introspection to overcome the three kinds of extreme misunderstandings and abuses.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何晓明;文化保守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平议[J];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楚爱华;《醒世姻缘传》中父权秩序的倾覆[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刘影;;城市文学的“上海怀旧”之旅[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3 任连祥;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信仰的铸造与创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刘旺洪;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性反思——评《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上卷)[J];比较法研究;1994年02期

5 张军,许声宏,王润斌;关于建构中华民族当代竞技体育精神文化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6 陈吉顺;罗尔斯新自由主义述评[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黄文艺;论法律传统[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2期

8 周焱;论摄影的传播特性[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覃兆刿;档案传统与档案事业现代化[J];档案与建设;2002年08期

10 何新华;;试析古代中国的天下观[J];东南亚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中江;;进化主义与中国近代的保守、渐进与激进[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朱家存;走向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军;国家所有权的法律神话[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7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8 刘海波;二十世纪中国左翼文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富良;转型期中国农村干群矛盾分析[D];清华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金霞;20世纪90年代英美高等教育学生贷款制度改革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管汉晖;试论托克维尔的自由主义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光忠;变动中的治理与公共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叶宗宝;论《新青年》角色转换对新文化阵营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2年

5 曾峗;乡村社会有组织犯罪及其成因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6 刘东方;胡适的文体理论及其文学史意义[D];青岛大学;2003年

7 梁晓红;开放·混杂·优生[D];清华大学;1994年

8 徐琦;农村劳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9 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玉湘;五四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战[J];齐鲁学刊;1980年05期

2 弗朗辛·R·弗兰克尔;施尧伯;凌静;;印度的宗教文化观、政治渐进主义和经济发展[J];南亚研究;1982年01期

3 赵启厚;苏德哲学家讨论“哲学与文化”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3年05期

4 范忠程;;瞿秋白对“东方文化派”的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3年01期

5 阿米勒斯;唐荣智;;文明的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年04期

6 李超元;老子非文化观剖析[J];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06期

7 丁夫;有关蔡文姬生平的几个问题——兼谈曹操赎回蔡文姬的原因[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8 E.佐洛图欣娜-阿鲍林娜 ,培新;论文化的职能——方法论方面[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11期

9 Э.马尔卡梁 ,培新;文化是一种系统——问题的一般理论方面和历史方法论方面[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11期

10 金宏达;反国粹主义与鲁迅前期文化观[J];江汉论坛;198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茹辛;;从文化观点探索朱子学术思想的影响[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王攸欣;;闻一多文化观点略论[A];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1999年

3 田文军;;冯友兰文化观刍议[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4 艺中;;现代包装设计的文化观[A];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包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存山;;旧邦新命——冯友兰先生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观[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王晚朝;;超越民族本位文化与文化的互动转型[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李玉梅;;解读冯友兰念清华学人的文化符号之“仁”与“成仁”[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时明德;曾昭式;;逻辑学与中国文化现代化[A];逻辑研究文集——中国逻辑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9 陈鹏;;“民族性”的分析与重建——冯友兰文化观的意义[A];诠释与建构——汤一介先生75周年华诞暨从教50周年纪念文集[C];2001年

10 严玲璋;;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绿化[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煊 史颂光;小浪底笑颜迎客 旅游业又添动力[N];河南日报;2000年

2 记者 高浩荣;履行南北共同宣言[N];人民日报;2000年

3 记者 王林昌;韩朝举行部长级会谈[N];人民日报;2000年

4 记者 柳晓森;全国公安机关多种形式开展“三项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5 周志山;马克思文化观的实践特性和主体向度[N];社会科学报;2000年

6 ;孩子厌学怎么办[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7 记者 曲彦萍;韩国文化产业抢滩北京[N];中国文化报;2001年

8 ;企业游戏[N];国际商报;2001年

9 石河子大学;维护新疆稳定,,确保长治久安[N];兵团日报(汉);2002年

10 萧梅;用心保护传统音乐[N];中国艺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卢涛;城市核心调适论[D];重庆大学;2002年

2 王芳恒;冯友兰社会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柴文华;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晔;中国传统诗画关系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6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和磊;葛兰西的领导权与文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蕾;建筑与城市的本土观[D];同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茜;跨文化人林语堂[D];外交学院;2001年

2 张则振;论抗战时期延安的文化整合[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鲍雪松;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华;邹韬奋与中国近代新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赵丽;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文化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7 王雅洁;麦克卢汉的媒介文化观[D];苏州大学;2002年

8 文慧静;从《印度之行》看爱·摩·福斯特的思想文化观[D];浙江大学;2002年

9 杨洋;许渊冲与庞德中诗英译思想与成就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翟红芬;张闻天的文化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17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17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f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