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生产理论探析教育本质
[Abstract]:Understand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he premise of setting up a scientific view of education, and revealing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Marx and Engels examine the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is two kinds of production theory. Based on this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and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山西运城学院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炳煌;教育本质研究的论争及其反思[J];求索;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荣渠;“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与对现代世界发展的再认识[J];历史研究;1994年03期
2 赵玲;对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哲学思考[J];学术探索;2004年06期
3 段治文;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大影响[J];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06期
4 楚小庆;设计:在科学与人文之间[J];艺术百家;2004年03期
5 杨击;理解霍尔——从媒介功能和新闻真实性的角度看[J];现代传播;2001年03期
6 韩锺恩;直接面对敞开:回到音乐——人文资源何以合理配置[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董溯战;德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04期
8 苏力;变法,法治建设及其本土资源[J];中外法学;1995年05期
9 姜飞,冯宪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02期
10 崔大华;20世纪中国哲学史诠释模式的变迁[J];文史哲;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冠军;动态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3 江海平;国际习惯法理论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4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5 戴景平;善恶的人性尺度和社会尺度[D];吉林大学;2007年
6 胡疆锋;亚文化的风格:抵抗与收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罗骞;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9 蔡剑锋;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刘岩;发展与风险[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瞿辉;电子媒介时代的技术悲观主义[D];兰州大学;2007年
2 虞秀凌;福利国家及其理论批评[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汪辉;两宋皇城司制度探析[D];河南大学;2005年
4 娄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国有资本政策变迁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余勇晖;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扬弃及其当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道胜;论纳税人权益[D];吉林大学;2004年
7 董红启;18—19世纪初俄国农奴农村习惯法[D];吉林大学;2004年
8 张英;奥斯丁小说的女性意识论析[D];吉林大学;2004年
9 杜宁宁;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D];吉林大学;2004年
10 王铁雄;域外古代土地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李朝晖;教育是什么:一种教育社会学的观点[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10期
3 唐兵;从人学角度论教育本质[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4 张治平;教育本质新探——兼论人的本质及其与教育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冀生;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02期
2 廖燕云;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7期
3 郑金凤;“教育本质”的追问——从实体性思维方式向实践性思维方式的转向[J];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4 陈明吾;;关于“教育产业化”的反思[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3期
5 李润洲;李伟;;教育本质:一种现象学的拓展[J];教育学术月刊;2009年11期
6 王啸;教育本质新探[J];现代教育论丛;1999年01期
7 ;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J];山东教育;2003年35期
8 任向阳;李斯;;教育本质辨析[J];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9 申燕;;对后现代主义教育本质的理解[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年18期
10 廖鸿斌;社会主义教育本质与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陶顺生;;我国民办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探析[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陶顺生;;我国民办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探析[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延武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教育就是追求幸福的体验[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时晓玲;建设和谐校园需要行动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教育:本质应该是什么[N];中国社会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朱之鑫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雄;让教育回归“育人”的原点[N];人民日报;2010年
5 鲁兴树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是优胜劣汰,还是扶弱共进?[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旅顺口区教育局 郭春霞;怎样才是一个好教师[N];大连日报;2008年
7 阎宏伟 山东省肥城师范学校副校长;应试教育严重扭曲教育本质[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记者 王韶韵 通讯员 李宇聪;让优质师资成为最大优势资源[N];嘉兴日报;2009年
9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秦志强;教育应该是绿色的[N];江苏教育报;2011年
10 张以瑾;阅读让教育“闹中趋静”[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3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娜仁高娃;向“场”而生[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蒋园园;复杂理论视阈下的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会贵;基础教育名师职业幸福的文化场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德yN;论教育本质的三种哲学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小敏;教育境界论[D];湖南大学;2008年
3 张路东;青少年感恩教育问题探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4 郭祥超;关于我国教育本质研究认识论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桑朗翁姆;巴底乡“尼涅”活动的教育内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艳敏;从功能到存在: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施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庞海龙;基于影响论教育观的《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通识课程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楠;小学生心智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静;为“教师中心”的道德教育辩护[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215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2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