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论陶行知的义务教育观

发布时间:2018-07-16 15:37
【摘要】:陶行知的义务教育观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并非一味地迎合西式义务教育,而是从"共和主义"角度,即从保护教育机会平等角度去理解和推进义务教育。针对当时面临的非常恶劣的社会环境,他主张开展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普及教育是陶行知义务教育观的精髓,"小先生制"是他独创的开展义务教育的方法,"工学团"是他独创的义务教育内容。陶行知的义务教育思想非常有价值,借鉴他针对中国具体情况而推行的灵活多样的方法与举措,可以促进我国目前义务教育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Abstract]:Tao Xingzhi's concep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He did not blindly cater to western compulsory education, but understood and promoted compulsory edu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republicanism", that is, from the angle of protecting equ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In view of the very bad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was being faced at that time, He advoc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iversal education is the essence of Tao Xingzhi's concep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small Mr. system" is his original method of developing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working Group" is his original cont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Tao Xingzhi's idea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s very valuable. Using his flexible and diverse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China's specific condition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China towards a more healthy direction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分类号】:G52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荣成,胡清善;陶行知与我国近代学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1期

2 霍玉敏;;陶行知终身教育理论的现代意义[J];成人教育;2006年11期

3 姚远;陶行知与汇文书院[J];东南文化;2003年01期

4 石文山,陈家麟;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石文山;;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活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蒋满英;苏小河;;情感因素介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策略探究[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张济洲;新基础教育改革不是“哥白尼式的革命”[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3期

8 刘晓梅;陶行知的语言文字思想及其实践[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9 贾慧;解读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蔡宝来;王立国;;教学回归生活的意义与价值[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尤敬党;张凤鸣;;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论纲[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慧春;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方式的变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艳霞;当代中小学教师能力的缺失与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杨金侠;卫生管理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4 郭志伟;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曹雄英;作文教学改革:赏识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崔彦伟;普通高中学生课内自主阅读的实践及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梁美蕉;班级教育性活动对初中生个性品质形成的功能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8 涂巧慧;创造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黄毅玲;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艳丽;陶行知与弗莱雷成人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涂雪峰;陶行知与内蒙古的平民教育[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王清;顾庆龙;王怀宜;;陶行知“和谐的教育”研究[J];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3 袁锐锷;作为教育改革家的陶行知与杜威比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4 刘仁凯;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与新时期创造型人才的培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5 方春英;学陶师陶 为树立教师新形象而努力[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年04期

6 ;各地消息[J];中国陶行知研究基金会会讯;1999年03期

7 李雄杰;浅论陶行知的教育观[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8 蒋纯焦;密切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的关系——试析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刘猛;劳动教育:从陶行知到毛泽东[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梁晓凤;;陶行知论读书与读书人[J];爱满天下;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屏;;学习陶行知 研究陶行知[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2 卓国卫;;试论陶行知先生的人格魅力——参加全国陶研骨干培训有感[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3 王雁华;杨耀坤;;春风吹绽课改花——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导我们搞课改[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4 阮素芳;;借鉴陶行知思想 建构创新教育[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徐书业;;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论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7年

7 宋瑞玲;;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张志刚;;陶行知的人格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陈志昂;;浅谈陶行知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10 杨进发;;陶行知先生与创造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会刊[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计方胜;校长的权威从何而来[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树伟;暑假就到了,我们来读陶行知[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苏令;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祝彦;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翟晋玉;在“做”中“教”与“学”[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盐城市大纵湖初中 徐开泉;浅谈和谐校园中的“良知”教育[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7 杨平;教育要教人过上诗的生活[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徐卫红;陶行知和他的“生活教育”理论[N];光明日报;2005年

9 王军荣;教师应关注批评后的学生[N];台州日报;2005年

10 马虹;试析陶行知“生活教育论”[N];贵州民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丰向日;“教育平等”观念在中国(1840-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马雷军;教育优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邓飞;我国城乡教育公开的现状与发展测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兰军;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在国际教育论坛上的展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晓玛;杜威美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大廷;美国教育战略的霸权向度[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高艳贺;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庆东;对陶行知与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比较及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刚;陶行知学校民主管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晓鹏;布朗案以来美国教育平等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4 刘长贵;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林永希;陶行知的教师教育思想与我国教师专业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张荣伟;中国教育民主化:理念、背景与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7 何晓民;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路径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秦瑜;陶行知文化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9 廖瑜;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李恒川;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26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26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1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