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06 08:29
【摘要】:运用思维方式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66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旨在从文化视角探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思维方式在专业、地域、年级等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思维的整体性显著高于理工科和艺术类;南方人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北方人;大二学生思维的整体性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三,大一思维的变化性显著高于大四年级。(2)思维方式对应对方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其中,协变性对积极应对正向作用显著、对消极应对中的自责和合理化负向作用显著;矛盾性对积极应对负向作用显著、对消极应对正向作用显著。思维的整体性和变化性针对性较强:整体性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变化性可有效避免自责、幻想、合理化的消极应对方式。
[Abstract]:663 college students were tested by thinking style questionnair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nking styl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oping sty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ay of think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specialty, region, grade and so on: the integrity of thinking of liberal arts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art, the variability of thinking of southerner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therners; The overall thinking of sophomor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freshmen and junior students, and the variability of freshman thinking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senior grade. (2) thinking style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coping style. Among them, covariance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positive coping,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self-blame and rationalization of negative coping, contradiction on negative effect on positive coping and significant effect on negative positive coping. The wholeness and variability of thinking are more pertinence: the wholeness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 positively, the change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negative coping style of self-blame, fantasy and rationaliz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研究项目资助(03JD880006)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玉波;;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2 梁宝勇,郭倩玉,郭良才,杜桂芝,刘畅;关于应付的一些思考与实证研究Ⅱ-应付方式的评定、分类与估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3 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3期

4 侯玉波;张梦;王歆;;青少年思维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郝志红;梁宝勇;;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应对风格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4期

2 覃霞;何梅;曹川;李世荣;;烧伤并发抑郁症应对方式及负性自动思维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08年09期

3 张文燕;王洋;程鑫;;硕士生家庭环境与应付方式间关系的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李廷睿;侯玉波;;儒家式应对的心理结构及其验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5 李永红;江智霞;邹焰;徐振虎;;护理本科学生应付方式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6期

6 阳鑫;李瑞;刘平亮;李可亭;;劳教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4期

7 王荆易;;从中庸之道来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差异[J];经营管理者;2011年05期

8 王亮亮;张俊杰;;浅谈中医在团体心理治疗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8年11期

9 范向阳;滕建隆;;我国文化心理学研究之回顾与展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赵云龙;赵建新;周鹏文;杨静;;云南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观访谈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晓苗;刘丹;高文斌;;北京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2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兆良;宽恕内涵的本土心理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2 雷鸣;PTSD大学生的认知情绪特征与心理复原[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顾波;马克思人本心理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谢延浩;个体差异、参照体选择与意义建构对薪酬满意的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宋仲玲;知觉对股价的作用:映射认知有限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何梅;烧伤并发抑郁情绪认知加工特点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10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畅;监狱警察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倩;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归因风格对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成山;青少年自尊结构与应对策略选择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洁;福州市硕士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乐功;高校教师人格、应对方式及组织承诺对工作倦怠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花;消防官兵职业压力量表的初步编制及信效度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7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矫欣欣;中国人爱情宿命观的心理学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冠民;归国人员的回归适应及其与人格特质、思维方式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艳;中庸思维对员工合作竞争态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4 景怀斌;;儒家思想对于现代心理咨询的启示[J];心理学报;2007年02期

5 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7 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邓云龙;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年01期

8 姜乾金,黄丽,卢抗生,娄振山,扬爱如,陈慧,毛宗秀;心理应激:应对的分类与心身健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刚;肖友琴;;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的构成及其特点[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2 秦丽华;洪宝玲;韦秀英;;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研究概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05期

3 黎晓娜;马琪山;何兆东;;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7期

4 尚文晶;周倩;魏雪;;大学生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 张惠;段兴华;;大学生应对方式研究及其对应对教育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汪明春;朱玉梅;;大学生压力知觉现状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7 董作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杨立宝;;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9 彭豪祥;;710名地方在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军;;不同年级医学生考试焦虑与应对方式[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利;;大学生学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评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柳春香;;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蔡琼华;郑雪;;大学生自我妨碍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谷传华;艾山江;;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民族差异[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郭瞻予;单常艳;;大学生社会支持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其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赵春辉;马世超;;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编制的验证性因素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傅素芬;徐科君;郑蝾君;黄学文;;大学生自动思维、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王春芳;辛志勇;王伟;;大学生价值观与其压力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钱丽菊;姜乾金;;大学生考试应对的相关因素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全能;进京当保姆 最大收获是学会忍耐[N];成都日报;2006年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宋波;召开大学生见面座谈会[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2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7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8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及其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鹏飞;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万德智;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路翠萍;大学生思维方式、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5 田瑞琪;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测量及相关人格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钱丽菊;大学生平时应对与考试应对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肖友琴;大学生失恋应对方式及与其恋爱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张丽;大学生父亲教养方式的结构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9 马先明;大学生坚韧性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贾婧;大学生交流恐惧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57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2257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e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