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评价探析

发布时间:2018-09-09 17:17
【摘要】:正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与生命有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小学教师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运用生态学理念研究和指导教师评价具有广阔前景,是一条充满希望和光明的道路。一、教师评价的非生态现象
[Abstract]:Positive ecology is the scienc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 " Using the ecological viewpoint to analyze the social phenomena related to life, the social problem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the academic circles. " The eval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s the focal poi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It is a promising and bright way to study and guide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with ecological concept. I. Non-ecological phenomenon of teacher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系;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蔡辰梅;徐萍;;制度下生存与教师的专业道德困境[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2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3 刘剑玲;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观照[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1期

4 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5 冯大鸣;“有组织的舍弃”——教师减负的对策[J];中小学管理;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可;;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管理效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范蓓蕾;;教学案例研讨对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李丽;陈永杰;陈维;;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刘中猛;叶泽滨;;城乡交流与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5 余妍霞,周兴国;《科学》课程挑战理科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李瑛;;我国教师发展阶段论及其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任双利;;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王君芳;;中学英语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概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9 葛娟;;让语文课融入情感的河流——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10 林凤;;浅谈高职酒店旅游类专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磊;;独立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白冬;;初中历史学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探索[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李新;王海滨;陈朝镇;叶元蕾;;绵阳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5 郭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伟民;吕国光;;《西部贫困山区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左明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鲁曼俐;;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9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许苏;;西方早期职业教师发展特征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江广和;西北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成长的困境与调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廖荣华;南山牧场区域生态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红梅;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锦绒;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专任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3 程国栋;承载力概念的演变及西北水资源承载力的应用框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4 苏志勇,徐中民,张志强,陈东景,龙爱华,张勃;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生态经济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5 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7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8 王中根,夏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尚金城,张妍,刘仁志;战略环境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艳辉;;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评价探析[J];中国教师;2008年17期

2 赵公民,刘爽英;教师的评价与教师队伍的管理[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03期

3 李琼;两种教师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2年22期

4 吴麟麟,周西安,符永宏,陈龙;发展性教师评价探微[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Z1期

5 孙佃永;更新评价观念 加强教师评价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王景英;校长要为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建构支持型环境[J];黑龙江教育;2004年10期

7 李宗慧;中美教师评价制度比较研究[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8 王一喜;严桦;;试论我国教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7期

9 张钰;;教师评价:教师职业成熟的助推器[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10 蒋小丰;高小清;;教师评价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玲玲;孙河川;;教师评价意义的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孙河川;鲁良;刘文钊;郝妍;;芬兰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对辽宁省教师评价的启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林;;民办教师评价的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张广辉;;两种教师评价的比较与整合[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覃业阶;;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发展是大局,用人是关键——如何建立民办学校的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郑宝生;;素质教育中对教师评价的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7 杨应元;宋艳丽;;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民办教师评价体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温国忠;;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9 王帅;惠兴杰;李晓奇;;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解国柱;;教师评价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昆山中学 洪敏;我们需要怎样的教师评价?[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2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校长 李福新;这些教师评价为啥起了反作用[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滨海新区塘沽新港第一小学校长 仝汝华;关于教师评价的思考[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 徐吉志 李霞;教师评价,,其实是可以协商的[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5 赵小雅;教师评价:由奖惩依据到促进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李霞(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胶南市滨海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教师评价是可以协商的[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周波;盐小教师争创“新三好”[N];成都日报;2005年

8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尧;评价教师得摸准教师的生长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上星”激活教师评价体制[N];济南日报;2005年

10 孝昌县陡山乡中心学校校长 鲁菊芳;优化教师评价制度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N];孝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宝斌;转型时期通往教育自觉的高校教师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梁红京;区分性教师评价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8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9 王光彦;大学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赖俊明;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分析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卫红;发展性教师评价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孙启武;城西小学的教师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许宏鉴;网络对外汉语教师的评价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4 张金玉;基于电子教学档案的教师专业化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耿薇;基于教师发展的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7 喻冰洁;中学教师差异性评价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韩义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的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毛移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教师评价模式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少明;宝鸡市龙泉中学教育科研的现状、原因与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33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233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c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