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人本德育的现实困境与建构

发布时间:2018-11-15 20:33
【摘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德育追求的理想境界。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本理念的传统缺位和人文理性的现代缺失,学校德育的现实运作模式在社会转型等历史变迁的链条中呈现出德育目的的功利性、德育过程的单向性、德育内容的实用性等非人本的倾向与困境。因此,学校德育要从根本上矫正遮蔽德育主体生活世界的育人目标,创设融入德育主体精神世界的育人平台,树立发挥德育主体品格力量的育人风范,把"以人为本"的精神真正落实到各种德育活动当中,这样才能最终走向人本德育。
[Abstract]:It is an ideal state for moral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traditions, especially the absence of traditional humanism and the modern absence of humanistic reason, In the chain of historical changes such 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mode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ws the tendency and predicament of non-humanism, such as utilitarianism of moral education purpose, unidirectionality of moral education process, practica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so on. Therefor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fundamentally correct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overing the world of life of moral education subjects, create an educational platform that integrates into the spiritual world of moral education subjects, and establish an educational style of bringing moral subject character into full play. Only by putting the spirit of "people first" into all kinds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can we finally move towards humanistic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延边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分类号】:G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3 盛冰;社会资本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仲达,解祥梅;论体育课程与师生关系的变革[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廖菲;试析我国现代商业职业道德[J];商业研究;2003年19期

6 袁王月,薛小娟;论建构和谐社会中学校公德教育及其价值[J];班主任;2005年10期

7 陈大伟;校本培训:走向自组织——校本培训动力研究[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8 秦梦竹,李晓峰;略论新时期成功领导者的十大观念[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9 赵建军;技术悲观主义的价值功能[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于伟;论技术理性时代"完善的人"的消解及其对教育的负面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赵霞;;中职德育创新的四个开放[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丹鹤;赛博空间与网际互动——从网络技术到人的生活世界[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金磊;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四川大学;2001年

5 吕丽艳;教育世界中的意义遮蔽与澄明[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岚;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生管理政策的价值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孙阳春;论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秦亚君;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10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炳仁;;德育要从基础抓起[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2 ;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加强思想品德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1981年01期

3 朱仲南;张磨生;;对道德品质教育几个问题的讨论[J];中国教育学刊;1981年04期

4 何辛;;论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J];学术研究;1981年05期

5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3期

6 ;深入持久地对学生进行“三热爱”教育[J];天津教育;1982年06期

7 陈飘;;学校德育应以智育为基础[J];学术研究;1982年06期

8 木之青;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导刊;1983年06期

9 田其白;排污与育人[J];教育导刊;1983年06期

10 许高厚;;论学校德育的任务[J];许昌学院学报;198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2 李寿全;;试析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八个“性”[A];福建省陶研会2001年工作会议专辑[C];2001年

3 吴建东;;略论德育是新世纪人才的道德基石[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4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5 许练光;;认识是基础 措施是关键 系统是保证——玉林市卫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成才;;关于学校诚信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周莹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志忠;;例谈学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教育不能失去灵魂[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赵世超 刘惊铎(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改革的实践着力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高耀彬;素质教育德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记者 毕全忠;天津推进学校德育创新[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陈纪;用身边的榜样教育学生[N];文汇报;2000年

6 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 朱士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N];新华日报;2000年

7 北京青少年研究所 科逸群 纪秋发;品德教育亮起红灯[N];中国妇女报;2001年

8 安立;儿童是道德哲学家[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刘益春;让学生学会做人[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刘华蓉 范绪锋 翟博 唐景莉;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行为习惯养成[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波;关于思想政治课价值取向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金洙成;儒家思想对中韩学校德育的价值及启示[D];延边大学;2001年

3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4 林加挺;德育课程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兴东;当前重庆市职业中学学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时绍军;初中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渗透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彩珍;论中小学德育的美育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詹荔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探略[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凌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德育环境[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3343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3343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b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