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生态美育与人类“诗意生存”

发布时间:2018-12-17 17:07
【摘要】:"诗意栖居"是人类的生存理想,然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却使人越来越远离这一理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该改变人的意识,改变旧有的环境教育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对改变人类以物质生存为中心的生存方式,提升人生精神境界,进入人与自然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美育的根本意义是对人生存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具体表现在:使人由单一和谐走向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和谐,由暂时的、一过性的快感享受走向持续的、长久的美感体验,由注重单一结果走向生命过程美的追求。广泛开展生态美育,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诗意生存"的必由之路。
[Abstract]:"poetic habitation" is the ideal of human existence, but the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akes people more and more away from this ideal. 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we should change people's consciousness, change the old mod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vigorously develop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plays a unique role in changing the way of human existence centered on material existence, improving the spiritual realm of life and entering the spiritu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o improve the living state of human beings. This kind of promotion is manifested in: making people move from single harmony to human and nature, the whole harmony of society, from temporary, temporary pleasure to sustained, long-term aesthetic experience, from focusing on a single result to the pursuit of beauty in the process of life. Widely developing ecological aesthetic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mankind to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etic existence.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G40-0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永祥;生态美育与“生态人”的造就[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颖;单建国;;人 自然 生态——析《狼群中的朱莉》的生态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2 蒋毓舒;吴永辉;张仁玲;;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易小芳;李名家;肖尚桃;;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中的校园文化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郭超;;大陆近三十年来庄子美学研究综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小燕;;剥去文明外衣后,人类的生存境况——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热爱生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欧阳靖;;《黑骏马》的生态审美之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杨燕;;人、自然和现实社会的和谐共生——哈代的和谐生态观在《远离尘嚣》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昝楠楠;陈刚;;北京奥运建筑艺术美漫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郭淑宁;;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初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李承宗;;马克思与罗尔斯顿生态价值观之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润珍;武杰;;跨学科视野下的工程伦理[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谢青;;对现代包装设计发展方向的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罗亚玲;;从价值到规范——论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一个论证问题[A];生态伦理与知识的责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刘湘溶;王彬辉;;环境法学权利研究方法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正爱;;小康社会视阈下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解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于艳芹;李世雁;;自然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浅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8 李小梅;沙晋明;;环境伦理观对生态环境评价的影响机制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9 韩旭;;解读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美[A];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2008年

10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德昭;内在价值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张季;城市土地利用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7 李丽;文化资本与企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保峰;适应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的建筑表皮之可变化设计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9 曹孟勤;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反思[D];清华大学;2004年

10 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的伦理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璇;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规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汝秋实;约翰·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佳;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小利;企业社会责任的三维度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刘雪花;论《白鲸》中人与自然的关系[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丁永祥;论审美教育中的生态意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炽成;重评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2 朱志荣;;孔子的人生境界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3 黄敏;;辛苦走一回[J];三月风;1994年09期

4 李立;简论哲学与人格修养[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 晓君;;白开水的味道[J];优秀作文选评(初中版);2006年Z1期

6 刘芳;;论人生境界的实践性功能[J];理论探讨;2006年04期

7 喻涛;;简述冯友兰先生的“四境界说”[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张峰;;高处与低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年23期

9 熊吕茂;;论唐君毅的人生观——读《人生之体验》[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肖川;;见识决定高度[J];天津教育;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月琴;;再寻“孔颜乐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陈战国;;心态·气象·意义——冯友兰先生人生境界论分析[A];传统与创新——第四届冯友兰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洪艳;;审美与媒介——影象媒介下的诗意生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4 周艳;;文如其人,言为心声[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晓峰;;在养生中体味理想人生境界——《文选》嵇康《养生论》中的自然养生观[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张学智;;从人生境界到生态意识——以王阳明“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为视角[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包云珍;;美育教育的重要性[A];农业职业教育与“三农”问题——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郭齐勇;;形式抽象的哲学与人生意境的哲学——论冯友兰哲学及其方法论的内在张力[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覃红英;于新华;;护士长的人格魅力与护士的自我管理[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吴兆路;潘钰卿;;说性灵,道阳明[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直言;梁晓声的人生境界[N];法制日报;2003年

2 ;“拼命三郎”的人生境界[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平和;做“一品大百姓”[N];人民日报;2006年

4 刘毓庆;传统学者的人生境界[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王俊红;梁晓声的人生境界[N];辽宁日报;2003年

6 李洁;长征精神升华人生境界[N];文艺报;2007年

7 耿波;追求性别和解的人生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陈静;坐看高原云起时[N];西藏日报;2004年

9 河南信阳光山县教师进修学校:刘家亮;教师的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姜义华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崇文”的当代内涵与现实意义[N];文汇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D];复旦大学;2004年

2 单连春;人生境界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国超;审美教育的生态之维[D];苏州大学;2009年

4 朱连增;生存与人性的成就[D];复旦大学;2007年

5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D];复旦大学;2008年

6 阮延俊;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D];南开大学;1995年

8 石明庆;理学诗论与南宋诗学[D];南开大学;2003年

9 许云;预算管理研究:历史、本质与预算松弛[D];厦门大学;2006年

10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焓;生态美育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学[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李秀华;庄子人生境界原论[D];汕头大学;2004年

3 王爱萍;试论生态美育[D];扬州大学;2006年

4 王瑞颖;论教育与人生境界[D];河南大学;2006年

5 靳亚开;疯癫下的诗意生存[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6 陈春波;王国维“境界”说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婧;清茶远韵——中国茶文化的审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侯淑芳;论人生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翠红;王夫之美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曹红波;苏轼的人生境界与中学生的人生观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845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3845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6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