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Abs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G4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海波;;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12期
2 刘玉华,程献涛;浅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赵文辉;;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4 杨立群;;让园本教研生动起来[J];湖南教育(上);2010年08期
5 卢正芝;洪松舟;;研究教师有效的教学能力:为何与如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6 宋杰,杨刚;中学体育教师能力评价方案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年02期
7 王炜,祝智庭;解析英国《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8 张德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J];科学大众;2005年07期
9 赵长录;;试论素质教育与教师能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廖惠敏;;论教师的能力差异及管理[J];高教论坛;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恤;刘岩;;读书、研究、总结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途径[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袁书凤;孙河川;;知识创新途径教师能力标准框架对沈阳市中小学的启示[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娟;吴小玲;符小敏;万群芳;;护理亚专业发展对临床护理教师能力的影响研究[A];全国护理教育研讨会暨第3次护理学院(校)长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4 朱占奎;;《课程改革对中青年教师影响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5 朱占奎;;课程改革对中青年教师影响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6 张宏莉;张伟哲;张冬艳;;教育改革中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成长[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刘义军;梁映;;高职空调工程技术应用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林李云;;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9 吴慧媛;;《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A];2005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孟雪征;曹相生;;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董洪亮;中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主力军[N];人民日报;2001年
2 刘慧芬 李红梅;三尺讲坛映丹心[N];长治日报;2006年
3 通讯员 余锋 杨红高;三里畈高中向科研要质量[N];黄冈日报;2007年
4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副校长 孙利生;青年教师如何备好课[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周新华 阚银峰;师资建设打好“三张牌”[N];光明日报;2006年
6 佘峥;中学教师评高级职称可走“绿色通道”[N];厦门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高海涛;“宝钢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获奖名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记者 朱润胜 通讯员 康琦;工作实绩论短长[N];秦皇岛日报;2008年
9 符晗 刘凤侠;提高教师能力素质[N];吉林日报;2009年
10 朱建华;让青年人才在导师工作站成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红岩;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志文;香港校本课程发展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兰;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能力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詹霄武;新形势下政治教师能力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宏;吉林省JG学院中青年教师有效激励方案设计与实施[D];吉林大学;2010年
4 陈忠良;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2年
5 王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试验修订本(必修)特点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何笛;音乐新课标的改革与实施[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8 吴敏;基础教育中历史双语教学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思胜;小学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019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401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