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践向度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的成果之一,批准文号穗教科[2006]19号
【分类号】:G40-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谷海英,聂明玉;冯友兰文化观的形上学内核——“别共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何仁富;哲学教学与素质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廖建平;冯友兰的觉解与人生关系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何学慧;哲学教学与哲学精神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1期
5 卢风,费平;技术、经济学、科学与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景海峰;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7 朱哲;楚人精神 浪漫哲学──冯友兰道家思想研究疏释[J];云南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8 白云飞;关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几点思考[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殷平善,刘安平;中医药理论的现代语言转型——中医药学术语言的规范化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梅良勇;;新时期冯友兰先生的元哲学观初探[A];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暨冯友兰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晓光;;文化多元化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民族文化多样性问题[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2 肖爱民;综合的时代[D];吉林大学;2005年
3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来;《庄子》英译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立基;当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观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6 袁顶国;从两极取向到有机整合:主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国贞;论“文气”说与作家人格的涵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毕文胜;“抽象继承法”研究批判[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孙铁骑;论中国传统慎独思想的现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俊文;老子思想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天月;;新时期中学政治教师的素质[J];教育评论;1993年05期
2 廖志强;;和理工科大学生谈学哲学[J];人民教育;1981年12期
3 张桂林;;谈谈哲学教学方法[J];人民教育;1981年07期
4 颖;钱学森把知识分为八大类[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5 孙平;;哲学向何处去[J];教育发展研究;1988年03期
6 侯淑芳;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5期
7 葛长龙;;刍议哲学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9期
8 念心飞;;再谈现行高校哲学教材体系怎样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1985年02期
9 黄元勇;;哲学——批判与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1987年11期
10 宋佳东;;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陈忠;;帮助孩子健康成长[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2 秦启康;奚仲廉;;“开潜教育”的心理学研究[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张文俊;刘培国;;服务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陈克华;;民办教育如何增强竞争力[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韩方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人格魅力[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宇;做好“结合”文章 推动活动深化[N];秦皇岛日报;2007年
2 高峰;幸福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N];天津教育报;2008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李伟;把脉“教师抄袭”现象[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纳溪区护国镇高桥小学 王德云;加强感悟教育的理论性探究[N];泸州日报;2008年
5 李冲锋;展示西方教育思想的画卷[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刘旭东;教育学:问题与出路[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乔欣;“电子书包”进入教育实践[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通讯员 龙钢 周金瑞 记者 朱珉迕;首批“同心”教育实践基地挂牌[N];解放日报;2011年
9 李学农 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院长,,博士、教授;把握住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蒲宣 洪继东;“四位一体”茶乡教育模式折射蒲江大教育实践[N];成都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森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新华;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庆昌;论教育思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元涛;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的再寻找[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多俊岗;袁世凯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D];河北大学;2006年
2 徐丽苹;王先谦的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吴亚芬;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静;布迪厄实践逻辑视阈下的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5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大学;2009年
6 叶海燕;维新时期女子教育思潮及实践[D];湖南大学;2009年
7 何小忠;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8 季仲平;张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9 秦莉冰;欧文的教育实践与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美霞;对教育实践进行规范的理性思考[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542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4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