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研究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研究所;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伟峰;燕良轼;;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2 黄国辉;浅谈高校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模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马秋丽;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4 赵辉;家庭环境因素与大学生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5 解翠玲;;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施斌,林振守;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参与管理的形式、方法探索[J];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7 张树东;;成就动机、家庭影响力及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J];教育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重庆;学生学习成就动机训练的实验研究[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2 任泽港;柳春香;何克;范向阳;;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焦虑的关系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张庆辞;栾国霞;李建伟;;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4 解翠玲;;大学生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李萌,张春妹;大学生、研究生的成就动机水平的测量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张淑华,唐学平;关于儿童成就动机状况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7 张梅英;;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太原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张萌,张积家,张全信;呈现方式、自我效能感和成就动机对FOK判断影响的研究[J];心理学报;2000年04期
9 王蕾;;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董巍;封冰;宋晓霞;;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张登浩;基层党政干部的人格特质、成就动机与幸福感[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志玲;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丁敢真;浙江师范大学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文隽;我国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浦凤艳;国有民办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晓明;女硕士研究生成就动机与自信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姜舜怡;激发中职生数学课堂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彩霞;南通地区高职学生择业效能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刘娜;大学生学生干部实践智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蒋广场;中小学教师成败归因、教学效能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生彬;中小学生成就动机、成就归因与成就目标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城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吴迪;谢志远;王晶;;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于海英;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对学力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马翠凤;;中学生学习动机等因素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11期
5 张娜;初三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6期
6 甘诺,白晓东;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8期
7 甘诺;陈辉;;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学业成就的相关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07期
8 亢莉;论激发成就动机的家庭教育措施[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宫志宏,汪玲;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6期
10 王芳芳,李雁杰,张胜良,贾小婷,郭惠媛;家庭环境因素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中国校医;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勋;;大学生“延缓偿付期”内的心理状况及对策分析[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2 黄辉;林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需求分析及干预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4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5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6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7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8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9 张小丽;;大学生焦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10 罗晴;樊珂;;大学生自尊水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继霞;;大学生自理能力现状分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于国庆;杨治良;;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8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闫琼;王有智;;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2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4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6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张杭;“6·25”大学生杀人事件心理调查[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李舒蕊;“三个和尚”为何没水喝[N];大众科技报;2006年
10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执笔 柯狄祖;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6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志超;大学生自我管理量表的修订及区域性常模的建立[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魏成毓;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压力应对资源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9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5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45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