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超越“现代性”的中国教育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视角

发布时间:2021-03-13 01:06
  现代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必须确立个人主义、主体性和技术理性的现代性理念。教育以培养人为手段,促进社会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在根本上指向人,提升人的现代性,培育现代人格。但我们必须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到当代,现代性的危机越来越严重。因此,发达国家开始了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我国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既要发展现代性,也面临现代性的危机,因此,发展现代性,又必须超越现代性,走一种综合现代化之路。现阶段中国教育现代化,一方面以提升人的现代性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现代性的泛滥,以传统性和后现代性匡正和重构现代性。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19,(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主义[J]. 韩水法.  中国社会科学. 2019(06)
[2]教育现代化2.0的中国版本[J]. 禇宏启.  教育研究. 2018(12)
[3]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融合式发展研究[J]. 喻聪舟,温恒福.  中国教育学刊. 2018(06)
[4]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J].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9)
[5]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J]. 马敏.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9)
[6]论西方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J]. 沈永福,马晓颖.  思想理论教育. 2014(08)
[7]教育现代化的本质与评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现代化[J]. 褚宏启.  教育研究. 2013(11)
[8]社群主义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J]. 冯建军.  社会科学战线. 2013(11)
[9]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郭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3)



本文编号:3079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079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c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