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应对方式问卷调查留守经历对入学大学生情绪适应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4-19 01:24
目的了解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情绪适应状况,分析应对方式与情绪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北京、安徽、四川6所高校的1 329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应对方式问卷、自尊量表(SES)、焦虑量表(SAS)、Beck抑郁问卷(BDI)进行测查,采用Mann-WhItney U、Kruskal-Wallis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与入学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情绪适应水平在自尊、焦虑和抑郁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3,P=0.008; Z=-3.21,P=0.001; Z=-2.62,P=0.009);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较多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自责、合理化),较少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对情绪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较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情绪适应水平较低;优化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可能是改善其情绪适应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57(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基本资料调查表
1.2.2 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10]
1.2.3 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1.2.4 Beck抑郁问卷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10]
1.2.5 应对方式问卷[1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情绪适应状况
2.2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与入学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情绪适应差异分析
2.3 研究变量间相关分析
2.3.1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情绪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2.3.2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情绪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问题行为与消极情绪和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J]. 李艳兰,刘丽娟,杨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04)
[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 臧宏运,郑德伟,郎芳,刘军,张增国,朱丽娜.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9)
[3]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J]. 范兴华,方晓义,黄月胜,陈锋菊,余思. 心理学报. 2018(09)
[4]压力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沈友田,胡笑羽,叶宝娟. 心理学探新. 2018(03)
[5]持久的“心灵烙印”:留守时间如何影响青年早期的主观福祉[J]. 姚远,张顺. 青年研究. 2018(03)
[6]六安市某乡村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孟斌,孙宏伟,秦浩,田雪,吕世欣,王桂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6)
[7]家庭处境不利与留守儿童心理适应:心理资本的中介[J]. 范兴华,简晶萍,陈锋菊,于梦娇,周妍,谌俏.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2)
[8]儿童期创伤与其后大学生应对方式、负性情绪的观察分析[J]. 杨蓓,张会会,郭春红,曹枫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2)
[9]合肥市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分析[J]. 张艳敏,胡成洋,李凤丽,华小果,姜雯,张秀军.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1)
[10]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特征和关系——来自河南省叶县的调查证据[J]. 刘红升,靳小怡.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1)
硕士论文
[1]留守经历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人际和谐的关系及干预[D]. 沈宏艳.安徽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46549
【文章来源】: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57(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基本资料调查表
1.2.2 自尊量表 (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10]
1.2.3 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1.2.4 Beck抑郁问卷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10]
1.2.5 应对方式问卷[10]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情绪适应状况
2.2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与入学非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情绪适应差异分析
2.3 研究变量间相关分析
2.3.1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情绪适应的相关性分析
2.3.2 留守经历入学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情绪适应的结构方程模型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问题行为与消极情绪和积极人格品质的关系[J]. 李艳兰,刘丽娟,杨军.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04)
[2]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在领悟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 臧宏运,郑德伟,郎芳,刘军,张增国,朱丽娜.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9)
[3]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J]. 范兴华,方晓义,黄月胜,陈锋菊,余思. 心理学报. 2018(09)
[4]压力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沈友田,胡笑羽,叶宝娟. 心理学探新. 2018(03)
[5]持久的“心灵烙印”:留守时间如何影响青年早期的主观福祉[J]. 姚远,张顺. 青年研究. 2018(03)
[6]六安市某乡村留守初中生自杀意念现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孟斌,孙宏伟,秦浩,田雪,吕世欣,王桂珍.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06)
[7]家庭处境不利与留守儿童心理适应:心理资本的中介[J]. 范兴华,简晶萍,陈锋菊,于梦娇,周妍,谌俏.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8(02)
[8]儿童期创伤与其后大学生应对方式、负性情绪的观察分析[J]. 杨蓓,张会会,郭春红,曹枫林.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8(02)
[9]合肥市留守经历大学生学校适应现状分析[J]. 张艳敏,胡成洋,李凤丽,华小果,姜雯,张秀军. 中国学校卫生. 2018(01)
[10]教养方式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特征和关系——来自河南省叶县的调查证据[J]. 刘红升,靳小怡.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1)
硕士论文
[1]留守经历大学生压力源、应对方式与人际和谐的关系及干预[D]. 沈宏艳.安徽师范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146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146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