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10 04:13

  本文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目的】调查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讨个性、心理应激源、应付方式、家庭背景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法】应用自编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应付方式问卷、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等调查工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驻济某高校800名计算机专业在校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将调查结果整理、编码后建立EXCEL数据库,引入SAS系统,根据资料性质,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t检验、x~2检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二分类非条件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 1.计算机专业学生与全国青年常模的比较:计算机专业学生SCL-90的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t=4.188~10.649,P<0.001);与全国大学生样本的比较:强迫(t=4.648,P<0.001)、人际敏感(t=2.133,P=0.035)、焦虑(t=4.212,<0.001)、精神病态(t=2.015,P=0.044)等4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大学生样本,偏执因子(t=2.18,p=0.029)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样本。 2.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体心理问题检出率:量表资料完整的问卷共有708份,检出不同程度心理异常者217名,心理异常检出率为30.65%;各类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强迫(20.90%)、人际敏感(16.38%)、抑郁(13.84%)、偏执(12.57%)、敌对(12.57%)、焦虑(9.75%)、精神病态(8.05%)、躯体化(5.09%)、恐怖(3.95%)。 3.与心理健康组学生相比,心理问题组学生具有高怀疑性(t=8.34,P<0.001)、高忧虑性(t=9.11,P<0.001)、高紧张性(t=9.79,P<0.001)、低乐群性(t=3.52,P<0.001)、低稳定性(t=5.93,P<0.001))、低兴奋性(t=4.58,P<0.001)、低有恒性(t=2.92,P=0.004)、低敢为性(t=3.86,P<0.001)、低世故性(t=2.79,P=0.005)、低自律性(t=5.84,P<0.001)的人格特征;在应付方式上倾向于采取退缩、想象、自责、合理化等(t值5.90~10.01,P值均<0.001)消极应付方式;在家庭、健康、适应、恋爱、自卑、挫折等个人压力,人际、择业、学校环境、情绪、学业等社会压力各方面(t值9.39~13.46,P值均<0.001)体验到更强的压力感。 4.学生干部总体心理问题发病风险是非学生干部的1.845倍,在强迫问题上是非学生干部的1.655倍;来自残缺家庭的学生发病风险高,在总体心理问题上是三代家庭的2.322倍,是核心家庭的3.406倍,在恐怖问题上,是三代家庭的3.133倍,是核心家庭的5.729倍;独生子女在躯体化问题上发病风险是非独生子女的2.860倍;农村学生在人际敏感问题上,发病风险是城市学生的1.575倍;女生在恐怖问题上发病率是男生的2.235倍;专升本学生在强迫和精神病态问题上的发病率低于其他学历层次者;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越低,有统计学显著性的分别为强迫(F=2.67,P=0.031)、人际敏感(F=4.19,P=0.002)、抑郁(F=3.19,P=0.013)、焦虑(F=2.51,P=0.040)、恐怖(F=2.53,P=0.039)。 【结论】 1.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SCL-90的9项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并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精神病性”等4个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全国大学生样本。 2.本研究所调查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总体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0.65%,各类心理问题按检出率高低,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 3.与心理健康组学生相比,心理问题组学生具有显著不同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即高怀疑性、高忧虑性、高紧张性、低乐群性、低稳定性、低有恒性、低自律性等人格特征,面对压力倾向于采取幻想、退缩等消极应付方式,体验到较高的健康、人际交往、择业、学校环境等压力。 4.学生背景不同,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性不同。女生是恐怖问题的危险人群;残缺家庭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特别是恐怖心理问题的危险人群;农村来源的学生是人际敏感问题的危险人群;独生子女是躯体化问题的危险人群;学生干部是心理问题高发人群,特别是强迫问题的危险人群。而另一方面,较高的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专升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特别是在强迫和精神病态问题上,发病风险低于其他学历层次者。 5.心理问题的出现是个人、社会等应激源因素和个体不成熟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在于关注高危人群,优化学生个性结构,提高学生应对心理挫折、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6.创新点:本研究在同等条件下,首次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进行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各类心理问题既有共性因素,也分别有各自的危险人群及危险因子。 7.不足之处:受本人高等数学知识及统计学知识所限,未能对心理问题的各类危险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对家庭背景、个性、应付方式、应激源对心理问题发生的影响的定量、定性关系未能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均需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补充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 计算机专业学生 多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符号说明13-14
  • 第一部分 前言14-17
  • 1.1 健康与心理健康14
  • 1.2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14-15
  • 1.3 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15-17
  • 第二部分 对象与方法17-21
  • 2.1 研究对象17
  • 2.2 调查工具17-20
  • 2.2.1 自编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表17
  • 2.2.2 心理健康综合评定17-18
  • 2.2.3 个性评定18-19
  • 2.2.4 应付方式评定19
  • 2.2.5 心理应激源评定19-20
  • 2.3 工作流程20
  • 2.4 质量控制20-21
  • 2.4.1 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20-21
  • 2.4.2 调查员的质量控制21
  • 2.4.3 调查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21
  • 2.4.4 资料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21
  • 第三部分 结果21-46
  • 3.1 一般资料21-22
  • 3.2 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现状22-27
  • 3.2.1 调查结果及与全国青年常模和全国大学生样本的比较22
  • 3.2.2 心理健康状况的一般人口学特征22-27
  • 3.3 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问题研究27-46
  • 3.3.1 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27
  • 3.3.2 不同人群心理问题检出率的x2检验27-28
  • 3.3.3 心理健康组与问题组学生在个性、应付方式、心理压力感方面的差异28-30
  • 3.3.4 心理问题发生危险因素的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30-46
  • 第四部分 讨论46-52
  • 4.1 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46-47
  • 4.2 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分析47-48
  • 4.3 不同背景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问题差异的分析48-51
  • 4.3.1 不同性别差异分析48
  • 4.3.2 不同父母文化程度差异分析48-49
  • 4.3.3 不同家庭类型差异分析49
  • 4.3.4 不同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49-50
  • 4.3.5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分析50
  • 4.3.6 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差异分析50-51
  • 4.3.7 不同学历层次差异分析51
  • 4.4 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综合分析51-52
  • 第五部分 结论52-54
  • 附录: 心理卫生状况调查问卷54-69
  • 参考文献69-73
  • 致谢73-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4-7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75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边巍巍;吉林大学不同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9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39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3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