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受教育水平与被剩下的概率——基于CGSS2015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4 18:20
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剩女问题与低学历水平的农村男光棍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15)数据的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对男女两性是否被剩下的影响的异质性既体现在不同学历阶段,也体现在城乡层面。一方面,受教育程度对是否被剩下的影响并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在不同的学历阶段存在差异性;另一方面,男性被剩下的概率是女性的3.83倍,受教育水平的提升会降低男性被剩下的可能性,其中义务教育对缓解农村男性被剩下可能性的效果尤为明显;女性是否被剩下却并不受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见教育对男女两性婚姻选择的区隔性:男女比例愈发失衡和城乡二元分割背景下,总数相对过剩的男性需要更多的文化资本(学历)、物质条件(收入)、身体条件(健康状况、BMI)来增加择偶的成功率(避免被剩下);女性则不必面临低学历、不利身体条件所带来的低婚姻匹配率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更要担忧高收入所带来的被剩下的风险。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19,(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各年龄段男女未婚率
各教育水平男女未婚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如何影响中国人的“二孩”意愿?——来自CGSS(2013)的证据[J]. 刘章生,刘桂海,周建丰,范丽琴. 公共管理学报. 2018(02)
[2]“女大难嫁”还是“男大难婚”——婚姻匹配的男女差异与“剩男剩女”的代价[J]. 章逸然,章飚,胡凤英. 人口与经济. 2015(05)
[3]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剩女?剩男?[J]. 吴要武,刘倩. 经济学(季刊). 2015(01)
[4]中国性别结构失衡、搜寻匹配与婚姻推迟——一项基于经济学的解释及其验证[J]. 江涛. 人文杂志. 2013(10)
[5]单身未婚:“剩女”和“剩男”问题分析报告——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张翼.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4)
[6]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J]. 王鹏,吴愈晓. 社会. 2013(03)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J]. 齐亚强,牛建林. 社会学研究. 2012(01)
[8]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 刘利鸽,靳小怡. 人口学刊. 2011(02)
[9]影响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变动的因素[J]. 赵智伟. 人口与经济. 2008(S1)
[10]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J]. 李树茁,姜全保,伊莎贝尔·阿塔尼,费尔德曼. 人口与经济. 2006(04)
本文编号:3550968
【文章来源】:湖北社会科学. 2019,(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各年龄段男女未婚率
各教育水平男女未婚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如何影响中国人的“二孩”意愿?——来自CGSS(2013)的证据[J]. 刘章生,刘桂海,周建丰,范丽琴. 公共管理学报. 2018(02)
[2]“女大难嫁”还是“男大难婚”——婚姻匹配的男女差异与“剩男剩女”的代价[J]. 章逸然,章飚,胡凤英. 人口与经济. 2015(05)
[3]高校扩招对婚姻市场的影响:剩女?剩男?[J]. 吴要武,刘倩. 经济学(季刊). 2015(01)
[4]中国性别结构失衡、搜寻匹配与婚姻推迟——一项基于经济学的解释及其验证[J]. 江涛. 人文杂志. 2013(10)
[5]单身未婚:“剩女”和“剩男”问题分析报告——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张翼. 甘肃社会科学. 2013(04)
[6]初婚年龄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2006的研究[J]. 王鹏,吴愈晓. 社会. 2013(03)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J]. 齐亚强,牛建林. 社会学研究. 2012(01)
[8]社会网络视角下中国农村成年男性初婚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J]. 刘利鸽,靳小怡. 人口学刊. 2011(02)
[9]影响我国女性初婚年龄变动的因素[J]. 赵智伟. 人口与经济. 2008(S1)
[10]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J]. 李树茁,姜全保,伊莎贝尔·阿塔尼,费尔德曼. 人口与经济. 2006(04)
本文编号:3550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5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