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2 22:00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师能否适应新课程改革并主动参与实施新课程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本论文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大连四区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已经参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并探究影响其适应性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小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适应性,但总体水平不高;影响适应性的因素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因素以教师观念的转变最为突出,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在于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学校课程改革氛围的缺乏、课程改革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以及一线教学设备不足等等。针对以上研究结果,笔者提出相应建议:课程改革的倡导者要做好教育教学评价等配套改革;培训模式要具有操作性,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学校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模式等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小学教师 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35.1
【目录】:
  • 问题提出3-13
  • 一、 问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3-5
  • 二、 研究目的5
  • 三、 相关研究概述5-12
  • 四、 核心概念界定12-13
  • 研究方法13-20
  • 一、 研究工具13-14
  • 二、 问卷的编制14-20
  • 问卷统计结果20-25
  • 一、 性别对教师适应性的影响20
  • 二、 教龄对教师适应性的影响20-21
  • 三、 所教学科对教师适应性的影响21-22
  • 四、 学历对教师适应性的影响22-24
  • 五、 职称对教师适应性的影响24-25
  • 六、 是否担任班主任对教师适应性的影响25
  • 综合分析25-29
  • 一、 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分析25-28
  • (一) 教师自身的学历、职称、教龄等因素的影响25-27
  • (二) 教师原有认知模式对教师适应性的影响27-28
  • 二、 影响教师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外在因素分析28-29
  • (一) 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28
  • (二) 培训模式传统化28-29
  • (三) 基层学校缺乏研究的氛围29
  • (四) 物质利益的刺激力度小29
  • 结论与建议29-33
  • 一、 结论29
  • 二、 建议29-33
  • 注释33-34
  • 参考文献34-35
  • 附录135-37
  • 附录237-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建国;;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性问题研究——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沈文平;;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新课程改革适应性调查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05期

3 汪红烨;朱德全;;性别对数学教师新课程实验阶段中的适应性影响研究[J];职业时空;2007年07期

4 张玉;;浅谈生物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5期

5 洪松舟;卢正芝;;论新课改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J];教育探索;2006年01期

6 杨伊生;;蒙语授课教师对蒙文版新课程教材评价的调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7 陈云奔;李彤彤;;关于黑龙江省部分初中教师对新课改适应性的调研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0年05期

8 王海燕;;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的适应性探究[J];当代教师教育;2008年03期

9 王贵忠;;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8年11期

10 周祖云;胡明进;;小学数学新课程在重庆地区的适应性调查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勤娣;尹东妹;;反思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陈涛;;新课程下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郝文凤;;新课程高中英语探究式学习模式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5 燕兴权;;试论课程改革中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途径[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第五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志前;;新课程·新技术·新变革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初中物理新课改的实践及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郝健;;几个语文教学现象留给我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9 陆守明;;农村中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10 唐炎;郭礼;禹文;;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云 王桃兴;楚雄市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N];楚雄日报(汉);2010年

2 李宝庆 靳玉乐;协商课程对新课程改革有何启示[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赵小雅;在反思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吕益新邋本报记者 蓬国龙 周军;实施新课改 促进新理念[N];黔西南日报;2008年

5 晴隆县大田中学 华媛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九中学校 谢丽卿;坚定信念 强化意识 优化方法 提高成效[N];山西科技报;2010年

7 任杰慧;新课程改革呼唤高素养的语文老师[N];中国改革报;2005年

8 蒋国和 (作者系江苏省白蒲高级中学校长);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新课程改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9 陈善哲 王娜;当新课程改革遭遇高考[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10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中学 董大肆;新课程培训不是走过场[N];中国体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德雄;企业适应性成长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郭刚;人幽门螺杆菌蒙古沙鼠适应性定植相关蛋白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3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杨红;适应性软件体系结构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5 郭彦军;紫花苜蓿对酸性紫色土的适应性及其营养特性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6 鞠连和;论新公共管理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D];吉林大学;2008年

7 杨延村;消费者视角的品牌联盟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胡玮玮;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文化的适应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王慧霞;西北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利芳;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方法与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天贵;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D];西南大学;2006年

2 郝双美;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3 徐丽;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中教师适应性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任丽斌;高中政治教师思想政治新课程适应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余航;西南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与教师适应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雷芳;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蔡建忠;新课标下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玲;新课程改革下我国优秀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映鹏;新课程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施小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适应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0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60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6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