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动机与行为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分制下大学生选课动机与行为调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了解大学生的选课动机与行为特点对于学分制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苏州市已采用学分制管理的三所大学,共439名大学生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选课动机总体上以求知进取的掌握性动机为主,并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和科类差异;大学生选课行为大多比较消极,尤其是工科大学生表现最为明显;大学生选课动机与行为存在不一致性。本文对以上结果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作者单位】: 江苏苏州科技学院心理学系;
【关键词】: 大学生 选课 动机与行为 调查研究
【基金】:苏州科技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Z841),主持人:贾凤芹
【分类号】:B844.2;G645.5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分数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学分制的主要优点是弹性学习,自主灵活,能够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因而近年来许多高等学校都在试行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转变。但是,在学分制的实行过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毛晋平;成就目标理论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2 张磊;关于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4年04期
3 胡泽方;;成人高等教育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6年31期
4 杨兆兰;;关于完善学分制管理的几点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景怀斌;中国人成就动机性别差异研究[J];心理科学;1995年03期
6 范黔;;推行学分制的关键是抓好选课制[J];卫生职业教育;2006年1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砾卉;张庆林;陈宁;;论批判性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教学的有效结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2 杨灿辉;;物理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解决学生的疑眼[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S1期
3 李婷;;大学生理想人格与积极动控素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马家安,李宜江;论学习策略教学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周林;从自我意识中剖析元认知的实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夏本成;论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周登会;文科班物理课程教学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孙建新;;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解文星;;组织策略在高中生物专题复习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月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2 许珂;石乐波;;高职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3 杨建华;;《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教学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严云娟;;新课标下探索型情趣英语教学实践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朱霞英;;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的实践初探——以桐乡职教中心旅游专业为例[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洪焕梅;;英语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7 肖庆彪;;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探讨与思考[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李永健;李萍;;“博客”建构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C];2007年
9 田多山;;对高中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思考与尝试[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第七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宋可忠;高志萍;;新课标下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健康心理教育[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灵;二战以来美国对英国高等教育影响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雷家彬;中国高等学校分类方法的反思与建构[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皮军功;幼儿生活教学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高文君;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吕京;西部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董娇;普通高中主科科任教师威信现状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sノ
本文编号:4702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70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