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及其对德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的认知系统有保持协调一致的倾向。当认知不协调发生时,人们会感到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会推动人们努力减少或消除不协调。依据这一理论,要减轻或消除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不协调,德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劝导说服力;二是积极建构良好的同学关系;三是合理利用奖惩手段;四是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情境;五是定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 徐州医学院社会科学部;
【关键词】: 学校德育 认知不协调 态度改变
【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态度改变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6SJD880056)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态度改变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对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诸多理论流派。其中,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1957年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产生的影响最为广泛和深刻。这一理论为德育工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师号;;基于角色转换的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刘长运;茆长荣;;景区依附型旅游小企业调查——以丹霞山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3 毛瑞芹;;城乡文化冲突视域中的农村大学生再社会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4 邬丽群;何景洋;高明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陈云亮;;“挥泪斩马谡”悲剧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杨甜甜;;暖春中的社会心理学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邱枫;;人类学视野下的比较文学——以《Sons and Lovers》、《孔雀东南飞》和《金锁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8 金良祥;;中美中东政策分歧的认知差异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9 范红军,何建军;论高师历史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丁俊武,周志俊;教练员威信的维护与发展[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罗宝珍;;浅析叛逆期青少年对电视的逆反心理[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徐新林;;文化冲突、和谐校园与农村大学生社会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4 纪伟;;正名·定分·成事——法官角色定位之于审判权独立行使[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何兵;;人文关怀中情感思维的价值审视[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晓东;;地震救灾中的表演性亲社会行为对心理层面的作用[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皮勇;刘为国;;论青少年与网络犯罪场[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郭子贤;;黑社会(性质)组织亚文化形成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戚海峰;;中国消费者独特消费品偏好形成机制分析:基于控制欲望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邵天诺;澳港大学生锻炼特征与锻炼行为关系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杨娟;中国媒介生产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嵘;传统 创新与发展[D];兰州大学;2011年
5 黄敏;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陈华;互联网社会动员的初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熊凤水;流变的乡土性:移植·消解·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9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杨海军;广告舆论传播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婷婷;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朱吉丽;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沟通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游梦潇;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互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6 徐春华;高中生诚信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梁青春;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问题探析[D];苏州大学;2010年
8 郑清;互联网条件下高中生道德教育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沈轶璐;基于高校外籍教师的心理契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伟;初中生网络交往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毅然;;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在德育中的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3期
2 黎万江;英国学校德育述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之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年Z1期
3 檀传宝;;论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04期
4 陈巴特尔;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5 雷湘竹,闵晓阳;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6 张珍如;学校德育五字诀[J];湖南教育;2002年03期
7 王能东;信息时代的学校德育目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年17期
8 汪园莉;浅析学校德育的合理实施[J];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09期
9 张克中;;学校德育中的反道德行为[J];师道;2002年06期
10 刘晓丽;让学校德育走进研究性学习——论德育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煜峰;邰启扬;吴承红;;重复宣传与态度改变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农垦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佐斌;杨晓;;“情”与“理”,,孰轻孰重:态度改变的巩固效应[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5 杨晓;佐斌;;“情”与“理”,孰轻孰重:态度改变的巩固效应[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志忠;;例谈学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周莹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王秋实;;态度改变中的威信转移效应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怀志;郭政;;秘书否定首长错误意见的艺术[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10 胡克祖;张日f;杨丽珠;;母亲、教师及其态度对儿童好奇心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逯阳;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N];中国信息报;2004年
3 张余波;应重视劳动教育[N];潮州日报;2008年
4 市三完小 葛德发;让学校德育进入学生的寒暑假[N];郴州日报;2010年
5 金柯;30个项目聚焦学校德育[N];解放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张荼縻;在“冲击”中谋求“突围”[N];遵义日报;2008年
7 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实验初级中学 沈寿鸿;“督查岗”,该不该撤?[N];江苏教育报;2010年
8 熊波 于金秋;大刀阔斧革旧弊勇立潮头争一流[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何会泽;冀州文教局加强学校德育出实招[N];衡水日报;2010年
10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张良才;学校德育应在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佳宁;网络谣言对态度改变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朱晓宏;学校对学生道德成长影响之检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婷婷;创新扩散的要素与农民个体态度改变[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当代中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明宇;新加坡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设及其启示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敏;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彩萍;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翡;论朱熹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建设的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志海;班级共同体建设:学校德育优化的有效途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颖;中小学学校仪式的“形式化”倾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费斯汀格认知不协调理论及其对德育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2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70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