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美日灾后学校重建的经验及其启示

发布时间:2017-06-30 15:10

  本文关键词:美日灾后学校重建的经验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灾区教育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灾区学校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统筹与整合各种社会援助力量的基础上实现灾区学校教育的优化与提升,是灾区学校重建必须解决的课题。而美国和日本的灾后学校重建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校重建的内涵和层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学校重建效率;开辟多种渠道融资,允许市场有限介入;创新工作机制,统筹各种社会力量。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科院;
【关键词】美日 灾后学校重建 启示 特许学校 新奥尔良 路易斯安那州 社会力量 现代教育理念 社会援助 灾区
【基金】:笔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对灾区学校教育重建的支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HA080217)
【分类号】:G511
【正文快照】: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震级达到里氏8.0级,最大烈度达到11度。地震使本来就脆弱的灾区自然生态遭受严重破坏,校舍及教育设施被严重损毁,常规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广大师生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教育生态系统在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志宏;;五十个国家每人年平均国民收入[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1期

2 胡之信;1937──1941年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J];求是学刊;1981年04期

3 张庆熹;;试论罗斯福政府的太平洋政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4 纪律;;何谓《蓝辛—石井协定》?[J];历史教学;1982年04期

5 王开琚;;略论1941年美日谈判的性质和后果[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6 辛志敏;;三十年代美在华与日矛盾的发展及其对日政策的演变[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7 李洁;杨儒出使的“日国”是西班牙而非日本[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8 陆家桂;略谈《兰亭集序》的思想与文风[J];齐鲁学刊;1984年06期

9 王善中;;略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日两国在华之争斗[J];历史教学;1984年03期

10 刘翰;;西欧联合自强的趋向[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舒;杨宏;杨武;;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与政策的变化[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2 刘胜;;微电子装配与封装工艺——障碍和需求(英文)[A];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余子道;;旧金山和约和日蒋和约与美日的“台湾地位未定”论[A];九一八事变与近代中日关系——九一八事变7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孙承;;美国亚太政策调整与中美日关系[A];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的思考——第六次中日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赵柏林;;热带降水测量卫星遥感在气候研究试验中的应用[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7 于潇;;美日公司治理模式差异形成的历史根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8 ;加强科技攻关,为国防建设和产业用纺织品提供高性能纤维[A];全国纺织科学技术大会资料交流材料汇编[C];2004年

9 孙立清;李闽;萧玉玮;李玉芳;于蕾艳;;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客车SHEB6110的系统设计和仿真分析[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栗丽;张玉超;;美日体育专业课程发展特征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兆银;美日韩三国的国家创新系统[N];北京科技报;2000年

2 张先鸣;美日食品包装技术一瞥[N];中国包装报;2000年

3 记者 侯旭鲲;美日欧是核心[N];中国财经报;2000年

4 记者 金志明 通讯员 蒋宏 黄平;上海交大攻克“深亚微米”高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美日人工培养胰岛获得成功[N];大众卫生报;2000年

6 ;美日汽车贸易争端[N];国际商报;2000年

7 江江 译;纳米技术在美日欧[N];国际商报;2000年

8 金一南;朝韩会晤能否影响亚太格局演变[N];解放军报;2000年

9 ;高强度防弹纤维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张建华 马剑;我们这个世界——世纪之交的对话[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浦启华;21世纪初期的亚太战略态势与中国国家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邓峰;美国对日经济复兴政策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1948年—195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贺光辉;美日对外援助之比较[D];复旦大学;2003年

5 郑泽民;亚太格局下的南中国海争端[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苗革立;美日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孙俊华;美日韩安全三角[D];外交学院;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玉芳;冷战后美日经贸关系的影响和未来发展[D];暨南大学;2000年

2 孙迎辰;美日对华高技术出口政策的国际关系分析[D];暨南大学;2000年

3 张杰军;创新、竞争优势与美日90年代经济发展[D];河北大学;2000年

4 杨广辉;美日新同盟与亚太地区安全[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5 蔡秋英;论周边环境对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D];延边大学;2000年

6 梁莉;日本谋求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李丹岩;委托—代理模式下的公司治理结构探讨[D];西北大学;2001年

8 魏刚;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9 王振亚;债券基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D];苏州大学;2001年

10 潘秀珍;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美日灾后学校重建的经验及其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2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02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7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