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1 10:26

  本文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取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义务教育是法定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事关国力昌盛、民族兴旺。它体现了教育权利的公平性,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其他事业的协调高效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事业的基石,其发展是否协调、发展效果如何,意义尤为深远。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现状既是以前城乡关系的结果,也是现有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影响未来城乡关系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众多成员所构成的城市和农村的各自发展也必将受到这种影响,这在属于基础教育的义务教育阶段,表现的特别明显。这种影响势必在城乡义务教育的各个方面有着不同的表现,并进而影响到城乡学生在未来人生竞争中的“胜负”。 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主体是义务教育,重心在“发展”,核心在“协调”。本文从阐释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及意义出发,并以此为起点着重对城乡义务教育的差别现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探索导致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提出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对城乡义务教育进行概述。一是阐释城乡义务教育的内涵。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义务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统筹协调的过程。二是表述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四个特征。三是论述了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和城市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表现在诸多方面,在普及水平、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别和不协调因素。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政策体制的原因,其次是经济的原因,第三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些原因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不协调。 第四部分,主要探索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途径。城乡义务教育要协调发展,第一,需要从政策视角着眼,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第二,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的发展。第三,要加快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加强城市义务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对口支援。第四,要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城乡义务教育 协调 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522.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文献综述8-11
  • 前言11-13
  • 一、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概述13-18
  • (一) 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涵义和特征13-15
  • (二) 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15-18
  • 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表现18-23
  • (一) 普及水平差别较大18
  • (二) 办学条件相差悬殊18-19
  • (三) 居民观念差异明显19-20
  • (四) 教育经费投资不协调20-21
  • (五) 教育环境差异较大21
  • (六) 师资结构不协调21-22
  • (七) 发展结果不协调22-23
  • 三、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23-29
  • (一) 政策体制的原因23-25
  • (二) 经济的原因25-26
  • (三) 教育自身的原因26-29
  • 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29-41
  • (一) 调整政策、促进公平29-31
  • (二) 发展经济、统筹协调31-33
  • (三) 加快改革、对口支持33-35
  • (四) 建立制度保障35-41
  • 结束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后记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先达;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王明泉;清河采油厂“走出去”的实践与思考——论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走出去”中的保证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陈金干;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事业[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邹兆辰;以科学的发展观审视北京的城市现代化水平[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5 刘万韬;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石玉冰;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孙宝强;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8 鹿立;试论科学发展观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理论同源性[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常燕萍;管窥中国第二代发展战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4年09期

10 余石;坚持科学发展观 壮大民族地区县域经济[J];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莉娜;卢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旅游业发展——以温州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2 徐慎庠;;中医外治科学发展刍言[A];2007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第五次学会年会学术文集[C];2007年

3 葛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油田档案事业发展[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4 王宝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服务型政府[A];科学发展观与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志澄;;关于省级气象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6 胡北华;胡红;;坚持和运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扩拓农业发展与农民的增收[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卫国;;贯彻科学发展观 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8 马国馨;;新焦点和科学发展观[A];我国大型建筑工程设计的发展方向论文集[C];2005年

9 王世贵;;科学发展观:我党发展理论的创新[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10 张伟红;徐青;阎亚男;;沂蒙精神与科学发展观[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耀;科学发展观·创造性设计·可持续发展[N];中国交通报;2005年

2 潘有军;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强企业竞争力[N];甘肃日报;2004年

3 吕建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甘肃日报;2005年

4 宋育英;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N];人民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高云才 宣宇才;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平安和谐云南[N];人民日报;2005年

6 柴承增;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N];新疆日报(汉);2004年

7 熊国良(作者单位:市发改委);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持党员先进性[N];咸宁日报;2005年

8 段飞;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实践[N];战士报;2005年

9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八八战略”实施和“平安浙江”建设[N];浙江日报;2004年

10 习近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王钟伟;科技革命与国家的作用[D];山东大学;2005年

3 吴长春;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人才强国战略[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荣丽;西柏坡精神的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敬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张兰初;邓小平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观[D];吉林大学;2008年

7 马彩华;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公众参与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徐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9 乔恒;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机理及路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翠芳;科技异化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振家;城乡义务教育的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王,

本文编号:5055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055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d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