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研究
本文关键词: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道德接受作为主体对各种道德文化信息所进行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的过程,是理论形态的道德走向实践形态道德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根本环节。道德接受问题,不论在社会制度建设还是在学校道德教育研究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每个人在初临人世时都是自然质朴的,之后才逐渐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道德人格的个体,也就是说,儿童道德接受行为必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阐释是进一步研究儿童在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问题的重要理论前提。本文着重以道德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从纵向上对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从横向上对儿童在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问题进行论述。 根据皮亚杰、米德、科尔伯格等人的理论可以发现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产生与发展实质上是儿童从道德实在论向道德他律继而向道德自律的道德结构转换过程。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的心理机制在结构转换中起主要作用。心理机制只有置于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得到解释。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产生与发展研究揭示了儿童在德育课程学习前并不是空空的容器,社会交往实践经验将作为前理解限定并制约着儿童在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活动。 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研究主要根据儿童道德接受行为产生与发展研究并借助于案例对道德接受的过程、意义进行阐释。最后,本文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弊端,提出道德教育要采取适合儿童接受水平的方法进行有效德育,并着重探讨了德育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定位问题。
【关键词】:道德接受 交往实践 道德教育 情感体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10
【目录】:
- 论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序言7-15
- 一、研究缘起7-8
- 二、研究的意义8-9
- 三、相关研究回溯9-12
- (一) 德育课程研究9-10
- (二) 与本研究有关的其他理论10-12
- 四、接受概念的辨析12-13
- 五、研究方法13-15
- 第一部分 接受:德育课程研究的新视角15-18
- 第二部分 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产生与发展18-32
- 一、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产生发展18-26
- (一) 儿童道德接受是一个结构转换和发展的过程18-21
- (二) 儿童道德接受行为产生发展的心理机制21-23
- (三) 儿童道德接受行为在交往实践中产生发展23-26
- 二、儿童道德接受行为产生发展机制之实现26-32
- (一) 长幼交往关系对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影响26-27
- (二) 同伴交往对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影响27-28
- (三) 与泛化的他人交往关系对儿童道德接受行为的影响28-32
- 第三部分 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32-42
- 一、德育课程学习中道德接受的内部机制32-38
- (一) 道德需要:道德接受的原动力32-33
- (二) 基于自我真实意愿的道德选择:道德接受的前提33-34
- (三) 与现实世界相融通的道德理解:道德接受的关键34-35
- (四) 交往实践与情感体验:道德接受的中介35-38
- 二、德育课程学习中道德接受的意义38-42
- (一) 道德批判反省意识的培养39-40
- (二) 道德价值观的引导40
- (三) 道德敏感性的培养40-41
- (四) 主体精神的提升41-42
- 第四部分 反思与探索:从道德接受研究看道德教育建设42-47
- 一、从儿童道德接受行为产生发展研究看道德教育模式建设42-43
- 二、从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研究看教师角色定位43-47
- (一) 教师从立法者向阐释者的转变44-45
- (二) 教师从道德说教者向学生道德实践引导者的转变45
- (三) 教师从德育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向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转变45-47
- 第五部分 结语与反思47-50
- 一、论文脉络及观点47-48
- 二、方法论上的反思与研究展望48-50
- 主要参考文献50-54
- 后记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春田;孔健;;章学诚的古文师承与文化场域的交往实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刘小虎;;口语交际教学刍议[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3 任平;;走向差异之途的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05期
4 黄禧祯;;论哲学教育主体间性的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9期
5 高芸;黄晨;;谈实践唯物主义的语言观[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年05期
6 李明倩;;国际法先驱:阿尔贝里科·贞提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李雨亭;;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8 汪怀君;;西方哲学家对现代性与意识哲学的反思与批判[J];理论月刊;2011年09期
9 李佩环;;利玛窦的宗教传播与中西文化交往的实现[J];肇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李龙;;论中国武术的出场形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弓;;网络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庞元正;;论创新实践与创新实践唯物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曲春景;;观众的伦理诉求与故事的人文价值[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4 鲁峰;严军;张香兰;;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研究[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冯缦;;长其善 救其失 助人自助——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不适的案例分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杨珍;;跨文化传播视野中体育交往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兼论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文化传播的问题视域[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世界交往的视角[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8 郑林源;;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与市场营销的创新[A];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贾英健;姚雅婷;;风险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创新[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10 魏传光;;风险社会再审视: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界[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授 袁吉富;从实践标准走向交往实践标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2 庞元正;创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课题[N];人民日报;2006年
3 张嘉玮(作者系东北师大心理学系教授);培养优秀学生应从小学入手[N];吉林日报;2006年
4 李抒望;把人的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N];济南日报;2008年
5 余知鹏;村民自治的合法性来源[N];中国社会报;2003年
6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金民卿;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7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金民卿;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N];浙江日报;2008年
8 ;“非中心”的精神向度[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9 王泽应;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道德敏感性?[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石祥利 刘绵锦;新全球化时代的新伦理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齐;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构成及交往实践教育模式的实现[D];上海大学;2011年
2 范庭卫;教学过程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国银;德性伦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于光;德育主体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8 胡靖;走向交往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9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王文东;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巧灵;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王东海;主体性·主体间性·交往实践[D];湘潭大学;2002年
4 韩小荣;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田丽梅;社会资本理论的唯物史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黄飞燕;中国与东盟国家政治交往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杨素云;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价值[D];郑州大学;2006年
8 滕卫卫;主体间性教育:当代语文教育的追求[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振江;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到哈贝马斯的交往实践[D];黑龙江大学;2006年
10 施伟佳;休谟问题及其现代性[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德育课程学习中的道德接受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5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0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