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
本文关键词: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品德心理测量是品德心理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基础,在基础研究与教育实践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界定品德心理的概念,回顾基础研究与教育实践中品德心理测量的内容,展望今后发展趋势与研究思路,以期为今后的品德心理研究以及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者单位】: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
【关键词】: 品德心理 道德认知 道德情绪 道德行为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习效能的多元智能教学模式研究”(FBB060244)成果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品德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从20世纪初到现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国内外开展了诸多品德心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取得一些成果,为品德心理的理论发展与教育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这些研究中,品德心理测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理学研究中,品德心理测量是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蔡华;学生品德测评中的问题浅析[J];湖南教育;2002年09期
2 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3 刘国雄,方富熹;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4 张丽锦,盖笑松,方富熹,方格;儿童认知发展动态测验[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国琪;;略论高职学院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德育工作若干关系的辩证统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李湘媛;;论儿童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J];包装工程;2010年22期
3 徐卫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唐国琪;;道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论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的地位及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7期
5 张红霞;周楠;;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看品德形成滞后现象[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6 万丹玮;;浅析小学生语言表达教育[J];成功(教育);2009年09期
7 房文杰;;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特征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8 傅红;;高校德育低效的内因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李香;李姗泽;;论象征性游戏对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价值[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许风霜;;余家菊儿童教育思想初探[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邱桂平;张丽锦;;教育贫乏儿童在动态测验中分类能力的改变[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陈倩;张丽锦;;ADHD儿童前瞻记忆的动态评估[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启祥;藏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范兆兰;动态评估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晓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详;高效率学习中情绪干扰抑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文斌;体验性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云;初中班级留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管理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6 朱晓留;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D];苏州大学;2010年
7 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石瑜婷;大学生归因方式、人格特征与内疚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晓倩;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硕;幼儿颜色经验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4期
3 王穗苹,张卫,莫雷;学习潜能评估:一种动态的智力观[J];心理科学;1997年04期
4 郭德俊,马庆霞,陈艳玲;生物感情类型学[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5 唐洪,,方富熹;关于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有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报;1996年04期
6 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莉;;我国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研究概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2 曲洪美,刘国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困境与超越[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肖q;;浅谈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途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11期
4 钟毅平;黄俊伟;;情绪在品德心理中的作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王维审;张沛霞;;中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年28期
6 吴妙玉;;心存善念即能善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7期
7 胡群英;李丽;;建构型高校德育的基本模式和途径研究[J];职业时空;2009年08期
8 史洪波;;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经济师;2010年05期
9 倪伟;我国品德心理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心理学动态;2001年01期
10 陈松,陈会昌;我国儿童与青少年品德心理研究综述[J];南平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双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主体的道德认知[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2 岑国桢;;品德心理研究前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吴清华;;立世德为首 育人品当先——由品德心理分析谈现代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理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唐芳贵;岑国桢;;关于德性践行度的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何若云;;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辩证统一关系[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6 岑国桢;;品德心理研究方法:回顾与前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靖东俊;曹贵康;;金钱奖励刺激下大学生说谎行为的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8 牟丽芳;李书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文集(第七卷)[C];2004年
9 孟倩倩;;关于对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10 张光华;;编辑职业道德的守望[A];出版科学探索论文集第7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 沈明霞;培育感恩之心 塑造健全人格[N];江苏教育报;2010年
2 傅根跃 丁晓攀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中国儿童亲社会性说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蓉霞;从范美忠事件看美德与道德之别[N];东方早报;2008年
4 刘天闻;浅论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培养[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5 本报评论员;让道德的光芒更加璀璨[N];人民日报;2007年
6 林雪梅邋福州市台江区第五中心小学;德育要突出实践性[N];福建日报;2007年
7 杨中旭;公务员道德行为受约束[N];江苏法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沈海;“创卫”与“守卫”[N];陕西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支玲琳;激励体面行为:管制还是利诱[N];解放日报;2010年
10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所特约专家 郑若娟;道德行为原则解读[N];中国工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2 黄品嘉;论文化产业精英的文化品格养成[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倩;媒体时代大、中学生处理暴力和色情信息的德育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4 郭震洪;生态伦理的经济分析[D];青岛大学;2007年
5 刘丁鑫;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邵爱国;关于说谎的道德认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8 王宏;伪善论[D];中南大学;2012年
9 严蔚刚;道德矢量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建国;道德外化与高校外化德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意志薄弱”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锋;中学生道德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胡春红;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影响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宋昊颖;对我国行政人员道德认知的探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刘心;中学生道德行为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姬慧;移情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德育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魏 静;高中生道德类型与道德行为的相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叶行军;儒家心学“明明德”思想与网民道德自律[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9 任毅;论冯友兰“境界说”的构建、伦理意义和当代社会价值[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7年
10 方卓君;道德知行统一的前提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国内外品德心理测量的回顾与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63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0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