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论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通识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教育理念 狭隘性 人文教育 亚里士多德 人才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
【摘要】: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因产生背景、追求目的、教育理念的不同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但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
【关键词】: 通识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教育理念 狭隘性 人文教育 亚里士多德 人才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
【分类号】:G40-012
【正文快照】: 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都是以克服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德才兼备、知识广博、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为宗旨。但通识教育在我国属于舶来品,与本土创新的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着诸多的异同。本文拟对两者进行粗浅的分析,以期引起教育界同仁的注意,共同促进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钱文彬,黄启兵;论我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J];教育探索;2005年06期
2 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4 张寿松,徐辉;通识教育的八个基本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承志;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杨欣,王炜;整合课程体系 打造名牌专业——对我院会计专业改革的几点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朱利萍;对高职学院语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2年01期
4 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3期
5 杨秀芹;陶美重;;通识教育的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1期
6 沈骑;;通识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模式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S1期
7 于霜丽;;对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反思[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曹莉;;关于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辩证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银元;;《工程制图》课程中的人文教育[A];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瑞洪;人文精神与中专德育课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蒋晓飞;走出夹缝[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于淑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燕;美国高等学校的服务学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5 丛慧卉;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6 江海英;教师教育中的通识教育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宛蓉;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章柯;我国高校地学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杨伟娜;高校通识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梦阳;科南特大学通识教育思想及实践探析[D];河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莉;;剑桥批评传统的形成和衍变[J];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2 杨春梅;通识教育:本质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7期
3 舒志定;对通识教育构造的一种认识[J];江苏高教;2003年01期
4 曹莉;陈越;;鲜活的源泉——再论剑桥批评传统及其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钱文彬,黄启兵;论我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J];教育探索;2005年06期
6 冯惠敏,曾德军;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调查与分析报告[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西财经学院高等财经教育考察组 ,安徽财贸学院高等财经教育考察组;对香港高等财经教育的考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2 熊明安;;梅贻琦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1986年04期
3 李立绪;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略论我国高等本科教育发展的目标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4 杨爱程;;八十年代美国师范教育研究述评[J];教师教育研究;1992年02期
5 刘智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论新体制下高等教育供给模式的选择[J];教育科学;1994年04期
6 达路;台湾拟开设实验高中和综合高中[J];课程.教材.教法;1994年07期
7 宓洽群;加强通识教育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1994年01期
8 张正炳;中学美术教学应着重审美文化素质教育[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年01期
9 管林;为我中华齐聚一堂的盛会——“世界经济发展中,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全民教育发展之展望”学术研讨会述要[J];高教探索;1994年03期
10 陈怡;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国;赵惠君;;21世纪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黄慧英;;冯友兰《人生哲学》中“欲”与“好”的问题[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毛贞定;;加强少儿图书工作 推进学生素质教育[A];福建省首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罗芳玉;苏进挺;;农村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素质教育[A];福建省首届少儿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杨叔子;;人文教育 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殷永林;;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对策[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张慧禾;;理工科大学中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孟迎军;;南理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计划的改革[A];全国光学、光电和电子类专业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专集[C];2002年
9 吴军基;杨伟;张俊芳;郭新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考[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党怀斌;胡安劳;许爱兰;;试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图书馆改革与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信息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教育部副部长 周远清;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0年
2 刘凤泰 教育部高教司;建设好文化素质教育基地[N];光明日报;2000年
3 记者 孙一帆;教师跨院校授课 学生越专业求知[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4 顾兆农 姜平波;东南大学重视文化素质教育[N];人民日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许斌;老司令谈现代军事[N];中国航天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刘微 吴芳和;教育部全力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记者 翟博;探培养人才理念 寻高等教育共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10 褚平 刘凤泰 杨瑞森 何芳川 吴国盛 刘书林 贺贤土;科学规范合理建构高校素质教育内涵[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朱炜;文化视域中的高校德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跃;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结构适应性分析与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汪向红;论大学的文化品位[D];浙江大学;2002年
4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罗逾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春霞;小学数学教材之文化特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余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玉容;《生命与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竞红;会通中西 传承创新——三、四十年代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论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通识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教育理念 狭隘性 人文教育 亚里士多德 人才培养体系 通识教育模式 教育目标
,
本文编号:513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13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