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任鸿隽是近现代科学史上一个比较突出的人物。他不仅是科学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而且是近现代科学教育思潮的旗手和推动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总结、概括和分析任鸿隽的科学教育思想,可以为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前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思路和方法作了简要说明。 正文第一部分对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形成和发展的三个时期进行了详细介绍。 正文第二部分从任鸿隽对科学教育的内涵、价值、特征及实施办法的认识等方面阐述了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正文第三部分总结分析了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正文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从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和推动民众科学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科学教育素养三方面分析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科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任鸿隽 科学教育 科学精神 科学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一、前言6-13
- (一) 选题缘由6-8
- (二) 研究现状8-11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11-13
- 二、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3-19
- (一)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奠基时期(1904-1912)13-14
- (二)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发展时期(1912-1918)14-17
- (三)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成熟时期(1918-1961)17-19
- 三、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19-27
- (一) 科学、科学教育的真谛19-22
- (二) 倡导教育科学化与科学教育化22-23
- (三) 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特征23-24
- (四) 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办法24-27
- 四、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27-39
- (一)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特点27-32
- (二) 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影响32-39
- 五、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39-42
- (一) 全面理解科学教育的内涵,,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39-40
- (二) 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推动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40-41
- (三) 推动民众科学教育,提高整个国民科学教育素养41-42
- 参考文献42-46
- 后记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守杰;;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办学之道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纬;;略论任鸿隽的科学传播理念[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绪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良华;;民国前期教育思潮的演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剑;;“科学救国”之梦——任鸿隽推展科学事业的一生[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5 杜智萍;;杨杏佛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戴逸;;《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系列研究》序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静;;陈衡哲之三进四川——兼论《川行琐记》事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8 张剑;;中国科学社组织结构变迁与中国科学组织机构体制化[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9 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剑;黄婷;;朱家骅的科学观念与国民政府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洪业;感悟任鸿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小强;任鸿隽望江楼边建川大[N];成都日报;2006年
3 华子;任鸿隽的科学救国梦[N];科技日报;2002年
4 周振鹤;到底有人想起了他[N];文汇报;2003年
5 刘钝;科学与“平民主义”[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舒文;“任鸿隽文存”:拓荒者撒下的“科学种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王东杰;抗战时期中国最完整的国立大学[N];光明日报;2006年
8 侯春燕;立足科学 心系人文[N];光明日报;2006年
9 柴元君(编辑);因为梦着科学的梦[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10 丁杨;抢救民间家书项目推出第三本“家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华;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任鸿隽科学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李瑞国;任鸿隽科学思想及其教育意义[D];苏州大学;2009年
3 徐丽君;任鸿隽科学救国思想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4 卢立建;任鸿隽科学思想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燕;“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想研究(1915—1927)[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炜;任鸿隽科学思想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陈轶;科学共同体的发展与民国时期科学教育(1912年-1937年)[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侯家选;任鸿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长芳;任鸿隽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于伟;任鸿隽现代化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204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20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