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本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社会学研究 学科发展 年回顾 学科知识体系 教育问题 教育与社会 教育学 分支学科 学科性质 改革开放
【摘要】: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研究 学科发展 年回顾 学科知识体系 教育问题 教育与社会 教育学 分支学科 学科性质 改革开放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教育社会学作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知识源流久远而古老,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关联着教育学、社会学两个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碰撞。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确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成为主流的教育哲学观点。到19世纪末,一些教育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必须将教育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钰;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难成因探究——由公办学校“借读费”引发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2 周序;对公办学校“借读费”的思考——受北京市取消“借读费”所引发[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3 明庆华;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5 郝玉章,风笑天;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现状——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08期
6 风笑天;偏见与现实: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社会学研究;1993年01期
7 刘精明;“文革”事件对入学、升学模式的影响[J];社会学研究;1999年06期
8 郝玉章,,风笑天;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8年01期
9 张人杰;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二十年建设(1979——2000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杜时忠,卢旭;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及学校效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25期
2 张利萍;;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与教育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2期
3 朱凤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4 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5 蒋国河,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6 谭彩霞;;关于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模式的探讨[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07年02期
7 刘义程;;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年36期
8 郭建鑫;;教育公平、公共财政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7年01期
9 高慧;;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6年11期
10 王水珍;刘成斌;;流动与留守——从社会化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选择[J];青年研究;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营养与人口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2 ;我国西部地区儿童的分布和特点[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3 ;西部地区儿童少年膳食和营养状况[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4 ;改善西部儿童营养状况的政策、措施及效果[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5 ;政策建议[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6 包蕾萍;;独生子女现象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一种集体心理的文化解读[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7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陈焱焱;;试论德育中的教师权威[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郭丛斌;丁小浩;;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行业代际效应及教育的作用[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10 李锋亮;侯龙龙;文东茅;;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新宇;论中国低端部门就业与城市环境管理的冲突[D];复旦大学;2007年
4 韩福国;市场、组织与国家——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小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责任主体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晓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建立资助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亨贞;生存在城乡“夹缝”中的孩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怀川;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王培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城市化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向利;流动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8 邓丽洁;无锡市流动儿童权利保护体制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庆涛;论平等受教育权[D];山东大学;2007年
10 王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成荣;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J];人口学刊;2001年01期
2 李钰;我国流动儿童少年入学难成因探究——由公办学校“借读费”引发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3 赵学勤;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基础教育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4 侯钧生;“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评M·韦伯社会学的价值思想[J];社会学研究;1995年03期
5 郝玉章,风笑天;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11期
6 郝玉章,风笑天;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8年01期
7 李志,吴绍琪,张旭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状况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4期
8 李志;城市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9期
9 杨书章,郭震威;中国独生子女现状及其对未来人口发展的影响[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04期
10 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J];社会科学辑刊;199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同瑞;文科各系(所)举行五四科学讨论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2 黄慕义;体系·深度·广度——浅谈《基本电路理论》教材的使用[J];高等教育研究;1981年02期
3 陈浩;;上海五所高校协作见闻[J];人民教育;1981年01期
4 A.B.索洛维也夫;黄德兴;;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02期
5 黄震;关于体育系科教学管理工作的若干设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2年03期
6 阮西湖;;国际人类学和民族学协会章程[J];世界民族;1982年05期
7 潘洪萱;;谈谈高等学校师资培养和管理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82年04期
8 史志科;;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学术带头人的成长[J];教育发展研究;1982年04期
9 O. E. 特鲁辛科;潘大渭;;战后意大利社会学的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2年02期
10 梁大兰;王自俊;;地学研究所科技人员的智力结构与在职教育[J];科技管理研究;198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伦山;赵善仁;叶荣;;地球化学的理论与应用[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石玉林;容洞谷;;资源科学的发展趋势[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刘西拉;;21世纪的中国土木工程教育[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王建民;;民族学的应用研究——学科发展史的回顾[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5 翁乃群;;世纪之交反思中国民族学[A];民族学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6 梁碧超;刘彬;;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质量的探讨[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7 张大有;;探索如何使“专家建议”能开花结果[A];纪念中国测绘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C];1999年
8 谷爱武;;军队疗养院发展康复医学学科建设的探讨[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9 梁少杰;励建安;;“康复治疗士”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想[A];第三届全国康复医学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10 谢永红;潘翠环;;物理治疗中的差错浅析[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家杰;北京拒绝不文明行为[N];光明日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她始终站在学科发展前沿[N];光明日报;2000年
3 赵致琢;21世纪——计算机教改之路如何走?[N];计算机世界;2000年
4 董建江 本报记者 俞路石;关于成功的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张仁全;医学美学岂止是美容[N];光明日报;2001年
6 ;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发展[N];光明日报;2001年
7 王洪光;把学科创新作为综合院校建设的龙头[N];解放军报;2001年
8 王思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走出“瓶颈”?[N];文学报;2001年
9 钱民辉;开辟农村教育研究的新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朱恒顺;刘强;胶体与界面化学专家研讨学科发展[N];中国化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月珍;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进程[D];暨南大学;2002年
2 龚云;20世纪30-60年代初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政治取向[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庞青山;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健宁;高等学校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伯艳;高拱坝坝肩抗震稳定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8 汪海洪;小波多尺度分析在地球重力场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朱华伟;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李金奇;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娜;论贝尔纳学派的科学学[D];湘潭大学;2001年
2 杨洪;物理量结构及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鹏;热工自动调节教学演示及仿真软件系统的开发[D];浙江大学;2002年
4 李认书;“方证相应”的数据挖掘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2年
5 赵涛;旅游市场调查与问卷抽样技术[D];广西大学;2002年
6 石蕾;国际私法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崔跃峰;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中近代学科的设立[D];河南大学;2002年
8 郭丽君;多校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9 孙建青;适应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行动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夏如兵;建国以来中国昆虫学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20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20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