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现状及其与积极人格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7-08 14:23
本文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现状及其与积极人格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心理咨询师 工作倦怠 影响因素 积极人格 坚韧性人格 幽默风格 心理健康
【摘要】: 工作倦怠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一直是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倦怠一直是国外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不断壮大,学校心理咨询师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具有一定影响的新型的职业人群,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揭示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发生水平,探索影响其工作倦怠的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工作相关因素,并尝试分析健康坚韧性、幽默风格与其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详细综述的基础上,对510名学校心理咨询师进行了中国工作倦怠问卷(CMBI)、健康坚韧性量表(HRHS)、幽默风格问卷(HSQ)的测试和分析,对其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和工作相关因素进行收集调查;同时,选取830名教师、178名社会心理咨询师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参照群体,评估其工作倦怠的发生水平。 结果显示:1.我国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耗竭低于人际工作者的平均水平,并在工作倦怠表现上为情感衰竭程度相对低,而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程度相比要高,与国外心理咨询师倦怠症状表现有差异;2.在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中,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工龄、受教育程度与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相关,专业背景则对工作倦怠没明显影响;3.在工作相关因素中,工作性质、学校类别、工作量、收入都对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有影响;4.积极人格与工作倦怠呈负相关,健康坚韧性、和积极幽默风格是有效的工作倦怠预测因子。 本研究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访谈法对8名学校心理咨询师和1名社会心理咨询师做了访谈,了解了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工作倦怠的认识,自我倦怠发展过程和体验、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倦怠预防和干预的方法和建议等等细节。 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及其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并为维护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健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研究的显著特色在于采用大样本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校心理咨询师、教师、社会心理咨询师三组职业人群的工作倦怠进行对比研究,并且对工作倦怠与一般人口统计学特征、工作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对以健康坚韧性、幽默风格为代表的积极人格与工作倦怠的关系进行探讨;另外采用个案访谈法对量化研究作了补充。但所得的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学校心理咨询师 工作倦怠 影响因素 积极人格 坚韧性人格 幽默风格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48
【目录】:
- 目录6-8
- 论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前言10-11
- 第一章 研究综述11-38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11-16
- 1.1 研究对象——学校心理咨询师的界定11-13
- 1.2 学校心理咨询师与普通教师、社会心理咨询师的关系13-16
- 2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16-32
- 2.1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界定16-18
- 2.2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测量18-20
- 2.3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发生率20-21
- 2.4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前因变量21-28
- 2.5 工作倦怠对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影响——后果变量28-29
- 2.6 工作倦怠的干预研究29-30
- 2.7 国内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研究现状30-31
- 2.8 工作倦怠研究新进展31-32
- 3 积极人格与工作倦怠研究综述32-37
- 3.1 坚韧性人格与工作倦怠33-34
- 3.2 幽默与工作倦怠34-37
- 4 问题的提出37-38
- 第二章 研究构思与研究方法38-44
- 1 研究构思38-39
- 1.1 问题提出38
- 1.2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假设38-39
- 2 研究方法39-44
- 2.1 量化研究方法39-43
- 2.1.1 研究的工具39-41
- 2.1.2 取样与被试41-42
- 2.1.3 统计处理与分析42-43
- 2.2 质性研究方法43-44
- 2.2.1 研究工具43
- 2.2.2 研究对象43-44
- 第三章 量化研究44-77
- 1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发生率44-50
- 1.1 研究结果44-47
- 1.2 分析讨论47-50
- 2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人口统计学分析50-59
- 2.1 研究结果50-56
- 2.2 分析与讨论56-59
- 3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与工作相关因素的关系59-71
- 3.1 研究结果59-68
- 3.2 分析与讨论68-71
- 4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与积极人格的关系71-77
- 4.1 研究结果71-75
- 4.2 分析与讨论75-77
- 第四章 质性研究77-93
- 1 研究方法77-80
- 1.1 访谈对象的选择77-78
- 1.2 研究工具78-79
- 1.3 研究程序79-80
- 2 结果与分析80-91
- 2.1 对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一般认识80-81
- 2.2 学校心理咨询师自身经历工作倦怠的体验81-83
- 2.3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影响83-84
- 2.4 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84-90
- 2.5 工作倦怠的预防与干预90-91
- 3 结论91-93
- 3.1 工作倦怠的认识91
- 3.2 工作倦怠的体验91-92
- 3.3 工作倦怠的后果92
- 3.4 工作倦怠的原因92
- 3.5 工作倦怠的缓解和预防92-93
- 第五章 总结与建议93-103
- 1 总结93-96
- 1.1 关于选题93
- 1.2 关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93-94
- 1.3 研究结果的总讨论与总结论94-96
- 2 建议96-103
- 2.1 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培养和教育政策的建议96-99
- 2.2 关于学校心理咨询师工作倦怠的干预及预防的建议99-103
- 第六章 反思与展望103-106
- 1 本研究的创新103
- 2 本研究的局限103-104
- 3 展望104-106
- 附录106-109
- 参考文献109-120
- 后记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曼德;;劳碌中得喜乐[J];书摘;2006年10期
2 林云云;王s,
本文编号:534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34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