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教育 知识体系 编排模式 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教材 知识点 基础知识 教材编排 教材内容
【摘要】:依据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分析几套具有典型意义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排方式,构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三层六阶段"编排模式。这一编排模式力求体现以下设计思想:1.注重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的分层学习;2.适当选取学习起点和参与的信息处理环节;3.真正落实由浅入深的原则;4.注重与其他学科在学习进度上的协调。
【作者单位】: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教材研究所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知识体系 编排模式 构建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教材 知识点 基础知识 教材编排 教材内容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差异较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多层次、多起点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体系及其教材编排模式,是课程教材设计与开发的首要任务。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我们对不同省市20多套教材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瓦连杰伊,魏津生 ,袁伦渠;人口知识体系导论[J];人口与经济;1980年01期
2 瓦连杰伊,谷明;人口知识体系[J];人口与经济;1980年03期
3 温元凯;;学习成功要讲究学习方法[J];人民教育;1980年04期
4 张红菊;;知识·能力·人才——各地教育刊物巡礼[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5 黄明皖;;知识的掌握与智力的发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6 胡一本;复习要遵循教学规律[J];安徽教育;1981年06期
7 杨洪杰;开发智力与培养人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4期
8 赵红洲;论科学结构[J];中州学刊;1981年03期
9 谢大为;哲学与科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
10 董孟华 ,吴本勇;哲学是万能的吗?——兼谈哲学的社会作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启鸿;肖学锋;;我国消防科学技术的回顾与展望[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刘源张;;质量的管理工程和管理工程的质量[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欧立雄;郜晓奇;;我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研究[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4 卢斌;;谈当前教材建设形势与对策[A];广西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广西高教研究》创刊十周年(1985-1995)论文选集[C];1996年
5 杨武金;池毓焕;;中国产业结构管理系统的逻辑程序开发[A];1994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4年
6 秦萍玲;;关于编辑学者化的思考[A];编辑工作论丛[C];1997年
7 卢增祥;李衍达;;一种基于INTERNET的信息资源组织方法[A];1996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6年
8 王新民;汤兵勇;;智能系统理论中的整体性观点与信息分析[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9 郑德玲;李育晖;李擎;;基于模式识别及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的知识表示的推理策略[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10 韩震;;人学的历史学性质[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首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明 魏亚平;信息技术教育来了[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靳奕:这张“大饼”不简单[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涂静;计算机教育有了纲本[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记者 时晓玲;今后5至10年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立严;教育软件亟待精品[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符德新;中小学普及信息课 师范教育如何应对[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记者 焦新;大力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9 宗和;突破资源建设的瓶颈[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记者 金志明 于志宏;中小学教师渴望信息技术教育培训[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南强;类书通论——论类书的性质起源发展演变和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卫国;从医学人类学和科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压痛诊断方法[D];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
3 荀渊;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皮介郑;信息素质理论与教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文献情报中心);2003年
5 韩泰铉;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娟;高技术企业知识体系构造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杜伟宇;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德昌;论税收技术理性的缺失与重构[D];东北大学;2005年
9 方卿;专制与秩序[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朱华伟;高师奥林匹克数学课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强;湖北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道申;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生与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石纪;IPMA与PMI认证系统的比较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4 黄立新;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IT)教育的研究——从中小学IT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中小学IT教育的选择[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苏茂龙;铁通骨干网二期项目计划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6 彭安超;我国施工企业项目有效管理与控制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2年
7 陈友良;理性化的思考与启蒙——严复思想体系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黄伟;基于AHP法的房地产项目投资方案的比较和选择[D];浙江大学;2002年
9 崔贵爱;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模式的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沈书生;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5933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9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