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及美国和日本灾后学校重建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我国台湾及美国和日本灾后学校重建的启示
【摘要】:汶川大地震给灾区教育系统造成了毁灭性破坏,灾区学校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如何在统筹与整合各种社会援助力量的基础上实现灾区学校教育的优化与提升,是灾区学校重建必须解决的课题。我国台湾及美国和日本的灾后学校重建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校重建的内涵和层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提高学校重建效率;开辟多种渠道融资,允许市场有限介入;创新工作机制,统筹各种社会力量。
【作者单位】: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灾后学校重建 经验
【基金】:笔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校外课程资源开发对灾区学校教育重建的支持研究”(项目编号:CHA08021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G511
【正文快照】: 汶川大地震使灾区校舍及教育设施被严重损毁,常规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广大师生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教育生态系统在整体上陷入瘫痪状态,学校重建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本文拟从我国台湾及美国和日本的灾后学校重建中挖掘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的思想资源。一、台湾: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方;柳武妹;郑裕鸿;崔苗苗;;震后6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心理问题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2 陈磊;张建新;付登金;涂学刚;江玲;王玲;于肖楠;刘德辉;廖强;温圆圆;徐海港;裴晓迪;沈丽琴;李朝英;;汶川地震6个月后成都市2所中学学生心理状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年02期
3 谢立;刘蕾;;浅析“5·12”报道中的情感表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2期
4 易菁;王秀波;;从议程设置理论分析汶川地震中的新闻报道[J];华章;2010年01期
5 丁红;;论汶川地震报道中的跨媒体联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罗华;;浅论网络新闻专题的评价标准——以新浪网“汶川5·12地震一周年”专题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屈锡华;严敏;李宏伟;;抗灾与反脆弱性的社区发展——震后重建家园的警示[J];天府新论;2009年01期
8 李艳萍;曹晨;;中国共产党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基本经验——基于汶川地震的思考[J];榆林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徐玖平;朱洪军;;汶川地震后民营企业重建的政策现状及解决思路[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刘玉龙;周建峰;段晓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学校规划建筑设计导则》解读[J];建筑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建勇;刘俊;张鉴;迟学斌;;5·12汶川地震的可视化与分析[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C];2010年
2 庄卫林;刘振宇;蒋劲松;;“5.12”汶川地震公路桥梁震害分析及对策研究[A];桥梁创新技术与安全耐久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志堂;唐志明;雷鹏;康胜军;;汶川地震对重力基准点的影响分析[A];2009全国测绘科技信息交流会暨首届测绘博客征文颁奖论文集[C];2009年
4 张鹏;李宁;陈新民;王旭东;;汶川地震山体崩塌破坏特征的分析与启示[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朱颖;魏永幸;;汶川大地震道路工程震害特征及工程抗震设计思考[A];中国铁道学会2008年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论文[C];2009年
6 唐军峰;唐雪梅;徐国元;;向家坝水电站进水口岩质高边坡随5·12汶川大地震响应的监测分析[A];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7 马俊;康鹏德;裴福兴;宋跃明;屠重棋;杨天府;易敏;黄富国;;5·12汶川地震挤压伤患者高钾血症的救治及相关因素分析[A];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8 李涛;周春光;刘立岷;龚全;曾建成;刘浩;孔清泉;宋跃明;;汶川地震伤员脊柱损伤伤情分析[A];第18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9 管雷;;优势视角下汶川地震灾区青少年的社会工作介入[A];四川“512”地震后心理援助第二届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黄剑;高轩能;张健;王维;;泉州南安市中小学建筑物结构抗震性能调查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飚;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的地震P波走时层析成像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载源;舆论导向下的“人本主义”传播[D];苏州大学;2009年
2 胡芳芳;报纸对汶川地震报道的新闻配置个案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骊;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媒介功能与角色[D];厦门大学;2009年
4 吴多太;基于高层结构反应的破坏性地震影响范围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徐庭婧;《人民日报》汶川地震报道的议题设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戴立;历史性大跨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晶;人民日报国际舆论引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涛;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探析[D];重庆大学;2009年
9 崔杉彬;汶川地震中村镇建筑的震害分析及抗震减灾措施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10 卢佩;汶川地震报道中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探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00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00332.html